□张志鹏
很多人都知道历史上最著名的股灾发生在1929年的秋天——持续了数年的牛市突然改变方向,在10月29日开始一泻千里。然而,很少有人愿意关注1930年春天的美国股市,此时的股市保持着继续上涨的势头,已经差不多补回了前一年跌掉的一半市值。到1930年6月,美国总统胡佛已经开始乐观地宣告“大萧条已经结束了。”可惜的是,这场大萧条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才结束。
今天的中国股市确实让人感觉到了复苏的气息。在犹豫、期盼、猜测、窃喜中,上证综指在过去8个月里涨幅接近了一倍,1500只股票股价翻了倍。在一些投资者钦佩自己的英明和大胆之余,另一些旁观者则开始懊悔。
如果说此前的股市复苏还需要一个证明的话,那么,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的公布,可以说是一场鼓舞信心的“及时雨”和一颗坚定有效的“定心丸”。按照一些媒体的看法,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1% ,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1%的经济数据传递的信息是“乐观和积极的”,而且是“超过预期”的,甚至这些数据还回答了“几个月以来盘旋在不少经济界人士乃至普通百姓心头的几个疑问”。简单地说,上半年数据表明:“保八”应该没有大问题;说通胀风险确实太早了;以投资拉动为特征的刺激经济措施不会加剧结构矛盾。如果真是这样,那显然意味着新的一轮牛市已经开始抬头,投资者应该放手大胆地入市了。
且别这么着急。在看了数据后,投资者还应该听听经济学家的观点。虽然也有些经济学家认为有可能出现了经济复苏。但遗憾的是,大多数经济学家还是持悲观立场。谁让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沉闷”的学科呢?综合来看,经济学家的警醒之语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认为降低外需依赖、经济本身的质量和效率偏低等问题都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大量的信贷有可能转变为银行的呆账坏账,年中经济数据显然只能让人“有保留地乐观”。二是认为未来18个月美联储会将利率提高300个基点,其他央行也将提高利率,高利率会把股票市场中美妙的幻想击得荡然无存。三是认为通货膨胀已经出现了,只不过多余的货币隐蔽到了股市和楼市中。物价总水平没有上涨,并不等于物价没有上涨。资产价格的剧烈上涨与制造业、一般服务业的价格低迷,使得两者相互抵消,价格总水平确实没有上涨。通胀已经在悄然地侵蚀实体经济,扭曲的价格正在导致多方面的危害。
截然相反的两种判断,投资者到底该听谁的呢?是信经济数据还是经济学家?似乎很难解答。好在历史给了我们一些启发。1930年,美国胡佛总统不顾1000多名经济学家的联名反对,签署了《斯慕特-霍利关税法案》。后来的事实证明,经济学家们是对的。今天,投资者站在年中经济数据上展望未来,同样应借用一下经济学家们冰冷的“望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