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上市公司
  • 6:产业·公司
  • 8:上证研究院·特别报告
  • 9:信息大全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4:艺术财经·专题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9 7 25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8版:艺术财经·人物
    上一版  
    pdf
     
     
     
      | T8版:艺术财经·人物
    姜杰:我从熟悉的形象做起
    姜杰:不习惯被贴上
    女性艺术家的标签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姜杰:我从熟悉的形象做起
    2009年07月2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林子
      姜杰:1963年生于北京。1984年毕业于北京市工艺美校特种工艺专业;1991年自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后就职于本院雕塑创作室;1995年中央美院研究生。现为中央美院雕塑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娱乐》系列
      《现在开始》
      《在》系列
      编者按:

      女性,天生母性。当人们整天为了所谓的“有为”鞠躬尽力、疲于奔忙的时候,源自人本的关怀早已荡然无存。或许偶尔的英雄情怀、偶尔的感人场面可以让人内心本能的爱和关照再次回归一下。然而,当忙碌持续而来,一切就又被抛之脑后。

      作为女性,作为艺术家,姜杰将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通过艺术家的语言转化成一种最柔美,却又最有力的呼唤。近年来,代表“弱小”的婴儿和孩童形象已经成为姜杰艺术创作中的核心和主体形象。她用她特有的方式和智慧,召唤着人性最本源的关爱、呵护和情感。学会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或许这就是姜杰的艺术诉求。

      ⊙林子

      

      7月17日,烈日炎炎,上海美术馆门前却依然忙碌,“2009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上海巡展召开在即。身材高挑,长发披肩的姜杰正在来回走动着,不断地调整她的作品的摆放位置。这是展馆一楼入口处左转,错落有致的几组以“儿童大头”为主体形象的雕塑在射灯下尤为醒目。

      从人文关怀出发

      姜杰的作品轮廓简洁,外表光滑且线条柔润,其创作主题流露出本能的人文关怀,这虽在女性艺术家中较为普遍,然而她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运用简单流畅的雕塑线条带给观赏者繁复丰富的内在想象空间,用女性的视角审视世界的同时,亦能超越性别,直指生命本真的脆弱与无奈、矛盾与张力。

      一直以来,姜杰的雕塑作品都蕴涵着一种女性所特有的敏感和细腻。她塑造出来的人物在清秀的眉目之间总流露出一股清冷又忧郁的表情,流丽的线条中却蕴含着一种神秘悠远的超自然色彩。她关注个体生命的最初状态,这也是她探求生命本真的载体意象。姜杰常选择弱小稚嫩的人物形象,以女性特有的母性和柔美赋予他们以更多的情绪和感知,展现出她自己对于生命存在的解读和感悟。

      无论是早期作品《易碎的制品》,还是稍晚的《在》,她所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神情之中都有一种被压抑的不解与凄寂。《娱乐2006》中两个全身被涂成鲜亮粉红色的女孩,看似游戏人间的不羁神态却无法掩盖她们与周围世界的隔膜和疏离。姜杰作品的深刻艺术表现力不仅源于她对生命的极致追寻,也同样得益于她对艺术作品表层处理上的独辟蹊径。丝线、薄膜等轻质物品所结绕烘托出的是一种充满诧异与戒惧、浮动与不安、令人心生敬畏的氛围,而作品光洁如流水的形体又宛如精细的瓷器,艳丽而夸张的色彩处理更渲染了氛围的飘渺和不真实性。这种美好中隐含着危机的感觉传递给观赏者一种对生命的疼惜与感悟。

      从熟悉的形象入手

      针对大部分观者对她选用“婴儿”题材的好奇,姜杰认为正如每一个人都会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讲话,她也是从自己熟悉的形象做起,比如婴儿和儿童的形象。姜杰说,形象只是作为一个媒介使用,当作品在考虑年龄和时间段的问题时,当形象升格时,在艺术家手里,它就是个符号或方法。中性的“婴儿”在艺术家每个阶段用于反应不同的问题,介于成人和儿童之间,掺杂更多成年人的情绪。

      当人意识到自我的脆弱与存在时,他就会开始渴望一种心灵的诉求,而表达永远是滞后的,作品只能表述过去的自我。审视着过去的小我,却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施救,将是何等的无奈。而无奈也仅仅只是一种情绪,或许姜杰在把自己的即时的情绪表现之余,只是希望能令同样拥有此类脆弱敏感的观者产生些许共鸣。

      当我们再次纵观姜杰的艺术作品,无论是早期的易碎危险与怪异,还是稍晚的写实、超常但健康强壮,无论是无力的刻画,还是弱小的浮华映衬,姜杰一直延续着“脆弱关怀”的主题,作品透析出生活的矛盾与悲喜,来源于过早被遗忘的生命的本真,女性艺术家的敏锐与包容同在,用开放的艺术直面无奈的人生。

      创作与教学不冲突

      在从事个人创作的同时,姜杰还担任中央美院雕塑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谈及学院派技艺与创作本身的关系时,她认为当代艺术仍然需要传统技艺的基础。她说:“反传统,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传统。当下的教育体系虽然还存在需要调整的地方,但是那些基本的技能却能给你提供一个简单准确有序的方法把个人内心想法塑造出来。所谓的跨学科跨领域同样是要基于专业性的经验积累,方能跨界。当你面临更多的社会问题和生存问题时,或者当你想表达更深切更复杂的情绪时,作品就不止是一个雕塑了。”

      姜杰在艺术创作中同样积极回应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探索与利用。她说:“有时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东西,比如我曾经拍摄过一个东西,它能够达到的是一个雕塑不能达到的,学习和揣摩如何把一个新技术结合到自己的作品里,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并发挥到应有的程度,我觉得才是最重要的。不光是雕塑还有图像,影像,将你原先已有的跨学科的东西都融汇进来,作品就会显得更丰富,甚至是医学,音乐,文学等等。我不会在意我必须使用什么,当然作品用专业以外的东西来表现,难度会增大,请专业的人来辅助你完成,有时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你不可能每一个学科都顾及到。”

      对姜杰的解读,讲到最后,我们不能不提及的是女性艺术家的话语及语境。当代艺术世界中的女性艺术并不一定是一种女性主义艺术,这个命题好像在中国从未真正成为一个群体现象,也更没有一个与之对应的女性主义思潮和艺术理论。但在相应的艺术实践中,女性艺术在艺术主题、前卫性和参与规模上真正意义的进入一个全方位的崛起,这是无可争议的。像姜杰这样的女艺术家正在中国当代艺术界迅速地崛起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