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是艺术创作所表达的观念的当下性,还是所使用的媒介材料的实验性,著名艺术家杨千日前在上海张江当代艺术馆举办的个展“媒体制造”,都是当代艺术家质疑与批判社会现实的范例。而这是2004年以来当代艺术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艺术现象。
⊙本报记者 邱家和
“媒体制造”针对大众媒体
杨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媒体制造”的参展作品都是用粉碎后的流行杂志的碎屑制作的。采用这样的媒介材料所创作的作品,一开始主要是针对去年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针对当时媒体所聚焦的风云人物,如一度被媒体不出神话人物的格林斯潘,被媒体当作救市英雄的新神话人物奥巴马等,但他的思考是他把注意力逐渐转到大众媒体,聚焦媒体的作用。这次个展集中了这些新作品,因此经过与馆长李旭的反复斟酌,展览最后命名为“媒体制造”。除了去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的个展上格林斯潘与奥巴马的肖像等3件作品,其他都是新作。
他强调,上次今日美术馆的个展以经济危机为主题,范围更广阔,而这次在张江的个展则更进一步关注媒体,尤其是把大众媒介杂志粉碎,用其纸屑作为创作媒介,这是一种新的概念,也是一种态度,不是简单地否定媒体,而是一种批判,由此警醒媒体要自省。
他指出,这次个展的参展作品有平面作品,也有雕塑和装置,都是用同样的材料——纸屑制作的。包括雕塑本身所使用的材料,可以说每个人的细胞都是纸屑。他说,他想由此来表现,大众媒体对人的日常生活的影响,使人们失去了对真理、真相的判断。人们完全是通过媒体来了解这些真理、真相的。
材料本身有文化内涵
他认为,一般的情况下创作媒介本身并没有特殊的涵义,但这次使用的纸屑,其本身就有社会文化内容,很特别。
他说,从2002年回国定居后,他的创作瞄准了隐藏着许多色情、暴力与吸毒等问题的酒店浴室,其中朦胧的水雾下所隐藏的人生戏剧,使他联想到在空气污染造成的朦胧尘雾笼罩下的中国社会的众生相,他为此创作了“浴室系列”。由此,又引发了他的“水珠系列”,还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在普通灯光与荧光灯照射下,可以显示两种画面的“双重油画”。
他还说,从2004年、2005年开始,他比较关心社会问题,如离婚家庭、明星炒作等。至于开始瞄准媒体、尝试用纸屑创作。那是在去年的南京三年展上,他做了一个名为“纸喷泉”的装置,让观众选则自己不喜欢的杂志投粉碎机中变成纸屑喷出来。
由此,他又想到用纸屑作为创作媒介,于是按照图片的颜色把纸屑分类,将其当作调色板。他表示,目前他的创作呈现辐射状:平面也好,雕塑、装置也好,都用纸屑来做。他在作品里除了质疑大众媒体外,也试图挑战传统的媒介材料,挑战传统的观看方式,想突破一种东西。他强调,艺术创作一旦离开了探索而变成了一种工作,就失去了意义。
大众媒体操控流行文化
他强调,他的个展表明了他的一个观点:当前社会上所有的事件,所有的明星,无论是文艺还是体育明星,都是大众媒体制造的,旨在迎合大众的偶像崇拜。他的作品试图表达一种反讽:把杂志自身的形象粉碎,重塑成明星形象,再用虚拟的“媒体制造”的名字来命名。而画面上“媒体制造”这几个字用的也是“毛体”,有特殊内涵。以他的作品所描绘的“超女”为例,其娱乐性比文化内涵更重要,但其却全国流行,还上了时代周刊封面。这就是流行文化的可悲之处,只是低级的大众追星的心态表现。
他还说,流行文化迎合大众,是消遣,是娱乐。其中有的精品可以进入精英文化,但大部分是文化垃圾。大众传媒对流行文化过多的参与控制,背后有其商业目的。相比之下精英文化是经过筛选的,两者不能一视同仁。流行文化品味很低,产生了很多负面的东西。大众传媒对此应该引导而不是迎合,但中国的大众媒体却做得很不够,常常造成一种“精神污染”。
多年在美国生活的杨千还表示,美国虽然是发达国家,但其大众媒体的实质是一样的,只是那里的媒介更发达,涉及领域更广阔,还有精英文化的存在。另外,美国的学术圈、大学校园还保留了精英文化,可以与流行的大众文化相抗衡。而中国的学院与学术界却有生存的问题,许多学者、专家也介入了大众文化,降低了文化品质。
他强调,对流行文化批判质疑,那是他的一贯的态度。文化的进步,就是要叛逆流行文化,才能产生新的因素。他希望自己能始终保持前卫艺术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