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续坚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与6月底召开的第二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精神有所不同的是,此前一直强调“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而在此次央行的年中工作会议上却变成了“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且央行强调要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调控。业内人士认为,由“合理”微调至“适度”,意味着货币信贷将有所收缩,这是央行货币政策微调的明确信号。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回归“适度”
在此次会议内容公布前,市场曾对央行是否会将“防通胀”列入工作计划十分关注。但业内人士指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维护物价稳定,防止通胀都是央行的职责所在。所以不管是否列入,央行都会对此给予高度关注。而此次货币政策微调的基础,是上半年7.37万亿信贷有力支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扭转了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
有业内人士认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此次未列入工作计划,就是因为银行体系流动性十分充裕,因此,才有必要对货币信贷政策进行“微调”。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指出:“信贷由‘合理’转为‘适度’,基调有变,这隐含着对前8个月(含去年11、12月)极其宽松的信贷政策的判断”。事实上,这种“宽松”也确实隐含了一定的风险。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指出,如果贷款和货币继续按此速度增长,将导致通胀、坏账和资产泡沫的风险。
市场化手段调节可能继续唱“主角”
对于央行年中会议提出的“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部分业内人士指出,这可能意味着央行下半年将继续大量使用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式,来对货币信贷进行调节。
央行也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固,国际国内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因此,利率、准备金率等工具仍将推后上场。
但是对于这种调节方式的有效性,刘煜辉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一方面,上半年的信贷中很大一部分投向政府的长期性项目,需要长期地投入贷款支持,这样的情况下信贷很难收紧;另一方面,外部由于国际市场上美元面临压力,热钱重新流入国内;此外,随着资产价格的上涨,居民的通胀预期形成,存款的存量部分开始流动,因此,靠单纯的市场化手段调控是很难的。
不过,西南证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解学成认为,未来政策转变可能的路线图是,央行先通过票据手段调控,随后,政策适度微调,对贷款规模进行适当控制,如果仍然无效,可能才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加息将是最后的选择。
央行提醒要提高贷款质量
较少提及贷款质量的央行,此次在会上特别强调,要提高贷款质量,促进贷款均衡投放,控制贷款风险。引导市场和公众形成合理预期,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而此前,央行有关人士也曾撰文,对信贷持续超常增长后的贷款质量问题表示担心。
为此,央行强调,要注重货币信贷增长对实体经济增长的支持,提高调控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要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处理好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有保有压,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列入央行工作重点的内容还有,央行将继续扩大与有关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促进我国对外金融合作继续朝纵深化、多元化、务实化方向发展,稳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此外,进一步完善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改革方案。稳步推进农业银行战略引资和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转型,不断加强风险管控。加强对已兑付专项票据的农村信用社改革进展情况的监测考核。同时,继续推动资产支持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等创新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票据市场监测管理制度。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稳步扩大在境内发债的境外主体范围。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落实好房地产信贷政策。推动洗钱与恐怖融资刑罚化、涉恐资产冻结机制建设等反洗钱法律制度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