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场出现了一些变化,其原因在于市场根本性的顽疾被铲除了,这个顽疾就是股权分置,本栏在年初的时候曾多次提到过。
回顾1994年以来市场的每一次大跌都源于对全流通的预期,尽管现在还没有完全实现全流通,但越来越多的公司成为全流通公司,因此市场已经逐步适应了全流通,特别是对于主力资金来说,会充分考虑个股全流通的特性。
在失去了对全流通的预期之后,我们发现很难找到一个让市场大幅下跌的原因,至少在GDP为正值的情况下,这也是大盘在一片质疑声中缓步上行的根本原因。但具体到我们手中的筹码,会发现每只个股都在按照自己的节奏运行,并不一定以大盘的涨跌为依据。
以前我们经常说“放弃大盘抓个股”,其实要做到这点很难,因为个股的大涨大跌基本上仍得看大盘的脸色,然而,现在既然可以排斥大盘暴跌的可能,看来是重拾这句话的时候了。
下面举一个依据估值进行投资的案例:
某股今年EPS预期1元,前期股价18元,判断其PE起码为25倍,相应年内股价可达25元,因此买入,等待目标位的出现,接着股价很快涨到25元。
这个时候我们一般会采取两种投资策略:
策略一:因为大盘一直在上涨,所以提高期望值,比如将目标价提到30元并持股等待这一价位出现。
策略二:预期大盘将进行调整,所以卖掉,股价也会跟随大盘下跌,等大盘调整结束后再买回来。
实际结果是大盘上涨,该股股价却回落,跌到19元后重新上涨到26元,所以这两种策略都错了。
如果选择策略一,尽管账面增加了一些收益,但股价明显跑输了大盘。
如果选择策略二,完全踏空。
策略一是一个常见的错误,体现出人的欲望无止境的弱点,尽管现在账面收益有所增加,但30元目标价出现的可能性其实并不大,因为对应的PE已经达到30倍,这个PE相对于行业来说是较高的,所以很可能会再坐一次过山车。
策略二的错误在于认为自己能够预测大盘,而两百多年的历史早已证明股票市场的走势是无法预测的。
其实,当目标位出现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采取新的投资策略,因为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完成当初的投资策略。
根据当初制定的策略,目标位已经达到,就卖出股票。由于考虑到还有近半年的时间,只要股价短期下跌的幅度较大,比如下跌两成以上,我们还是可以重新买回来的,完全可以再次等待25元再现。
如果该股明年的预期收益更高,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将目标价上调,因为明年同样的25倍PE,就不是25元的价位,不过预期明年的事情现在来说还是早了一些。
回过头来可以发现,我们正在进行波段操作,正在放弃大盘,而这正是新市场上合理的投资策略。
如果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实时看盘,我们就能掌握盘中资金进出的变化,对于波段的把握将会更加准确。只是千万不要忘记,如果公司基本面不变,当初制定的策略一定不能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