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海外
  • 8:路演回放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板·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行业风向标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2009 7 29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8版:理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8版:理财
    中国建筑或成市场风格转换标志
    牛市下半场
    泡沫不会一下子刺破
    3400点上方 主战场将转移
    熊市余威尚存 市场并未高估
    股指将震荡上行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建筑或成市场风格转换标志
    2009年07月2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浙商证券 吕小萍
      虽然昨天盘中出现震荡,但钢铁股和券商股的启动推动大盘延续升势,新高再度被刷新。今天中国建筑这一巨无霸的上市,会否给市场带来冲击,会否改变行情格局,令投资者关注。中国建筑在大盘火爆期上市,注定了其必然成为关注的焦点,中国建筑很有可能成为市场风格转换的标志。

      ⊙浙商证券 吕小萍

      

      上游向中游转化趋势明显

      煤炭股、有色金属股等没完没了的上涨行情昨天终于有止步的迹象,跌幅榜前列多见昔日牛股的身影,包括江西铜业,大同煤业、南山铝业、山东黄金等,这些都是上游资源行业的代表性品种。上游行业的歇脚让中游制造业终于有表现的机会,以长电科技、生益科技为代表的微电子股,以宝钢为代表的钢铁股以及电力设备、新能源股等制造业股开始活跃,市场风格切换的迹象明显,下一阶段转化的可能性较大。

      中国建筑的上市或将成为市场热点从上游向中游行业转化的契机。资料显示,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建筑房地产综合企业集团、中国最大的房屋建筑承包商,公司的房地产开发收入只占总收入的近10%,但利润占比超过公司总利润的40%。中国建筑拥有的巨量土地储备足够中国建筑5年左右开发消化,这将保证其未来几年具有持续成长的能力。中国建筑的上市将推动新一轮地产、建筑以及建材等中游制造业股的热潮,中工国际、中国建筑H股以连续拉升来迎接中国建筑A股的上市。近期电气设备、钢铁股等也表明中游制造业关乎下一阶段风格转换能否顺利实现,大盘能否找到新的动力源。中国建筑的上市无疑开启了时间窗口。

      中游制造业对市场风格切换至关重要。资源股的暴涨在更多意义上是通胀预期的炒作,如果中游制造业业绩没有明显改善,上游资源品价格的上涨也将失去需求支持。对于经济来说,制造业的繁荣决定着经济的生命力。因此,上游热点向中游延伸是必然的。

      

      估值定价方式或将变化

      中国建筑的发行价备受质疑,每股发行价格对应2008年盈利水平的市盈率为48.59倍至51.29倍。由于中石油的前车之鉴,中国建筑会否成为中石油第二令投资者担忧。而公司高管称其发行价合理偏低,其解释为公司拥有两大核心资源,一是储备的廉价土地,二是建筑业的利润增长。储备的廉价土地将成为估值的关键。中国建筑的高市盈率发行或将给市场估值方式带来变化。

      近期随着指数节节攀高,市盈率水涨船高,据统计,目前两市平均市盈率已突破30倍,如何给市场定位,是泡沫堆积还是合理估值?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决定着3500点是不是市场的天花板。

      从中国建筑的估值定价方式分析,其单纯的市盈率定价并不能解释其高发行价,也无法解释上市后的价格,这必然带来思路的拓展,在经济复苏阶段,固守市盈率的思路需要转变。中国建筑廉价的土地储备需在其估值中得以体现,机械地生搬硬套静态市盈率,其结果很可能漠视了经济复苏的现实,没有考虑资产重估和业绩增长的双重因素,从而过早地认定估值泡沫,与行情无缘。

      

      中国建筑上市能否带来新热点

      四川成渝过山车式的走势警示投资者炒作新股的风险,中国建筑重蹈覆辙的可能性虽然存在,但概率并不大,上市当天的火爆可以预见。目前市场环境仍然火热,盈利效应的存在使得各路资金蜂拥而至,大盘股成为巨量资金的宣泄口。中国建筑对场内资金带来负面冲击的可能性较小,相反,中国建筑短期内有望提升新一轮对大盘蓝筹股的估值空间。当然,天使与魔鬼只是一线之隔,中国建筑能否平稳上市,带动市场新热点聚集,关键还在于参与者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