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国内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调查
  • B7:产业研究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2009 7 30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3版:货币债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3版:货币债券
    机构抛券“打新” 企债公司债沦为“重灾区”
    两新债发行结果均符合预期
    喘息的机会到来了吗?
    上交所调整
    部分债券发行证券代码段
    股市影响汇市 避险情绪重来
    6月债市:利率上升 现券放量
    央票发行加码
    双重价值在身 Shibor浮息债凸显配置优势
    美国机构债利差现负值 风险已然积聚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机构抛券“打新” 企债公司债沦为“重灾区”
    2009年07月3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秦媛娜
      张大伟 制图
      ⊙本报记者 秦媛娜

      

      交易所市场的企业债、公司债指数连日重挫,昨日上证企债指数跌幅0.24%,创下近半年以来之最,而132.47点的收盘点位也是半年来的新低水平。分析人士指出,大量资金从债市出逃转向股市参与“打新”是造成信用产品近期跌幅明显的重要原因。此外,公司债供给即将扩容的预期也对市场形成了利空影响。

      昨日沪深两市上市的企债中,跌幅最大的是“05武城投债”,跌幅高达9.71%,但是该券全天只有一手成交,发生在下午14点附近,93元的成交价较前日收盘价骤跌了10元。其他成交金额较大、且跌幅较深的债券包括成交66.8万元的“06大唐债”,全天走势单边向下,跌幅达4.35%,这已经是该券连续第四个交易日阴跌。此外,还有“03网通(1)”、“09武城投”、“09闽漳龙”等,跌幅均超过1.5%。

      申万证券分析师张睿指出,交易所信用产品出现下跌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IPO冲击、公司债供给将增加、四川长虹拟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等。

      IPO对债券的冲击事实上不止局限于信用产品,近期债券市场整体的下跌都受到了这一事件的负面影响,而信用产品又有其特殊性。

      从产品的流动性来看,信用产品要逊于利率产品,因此,自从5月下旬IPO重启的消息出现之后,为了防止市场资金面收紧后出现企债公司债等产品难以卖出的尴尬局面,各类机构都首选将投资组合中的信用类债券率先变现,等待“打新”。

      此外,信用产品还有一个致命缺陷,使它成为机构抛售的首选,这就是许多信用产品不能作为回购的质押券,或者折算比例偏低,这对“打新”资金来说无疑是一大忌讳。特别是在几只新股上市之后不错表现的刺激下,资金参与IPO的热情一再被调动,企债公司债的投资收益也许已经不及“打新”收益,他们被抛售的命运也就更加难以逃脱。

      以可以在债市和股市跨市场交易的最典型的机构——基金为例,自年初开始,基金就不断减持债券资产的配置比例。据申银万国统计,其债券托管量连续六个月下降,已经回到了2008年中期的水平,其中央票是主要的减持品种。而到了6月份,基金又在大量坚持信用债。

      张睿还指出,公司债将大幅扩容的消息也对信用产品的走势产生了负面影响。随着豫园商城和四川长虹分别发行公司债和分离交易可转债,停摆大半年的债务融资渠道重新打开,近期中材股份、长江电力及大唐电力等都已经发行或者在筹备发行公司债券,这也是不利于信用产品整体市场走势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