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国内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调查
  • B7:产业研究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2009 7 30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中国券商盈利模式的
    多元化之坎
    中美可为全球重返“一般均衡”做些什么
    警示:我国信用卡潜在风险在集聚
    上海模式又到蜕变时刻
    中美合作:“介然用之而成路”
    环保资金被挪用建楼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券商盈利模式的多元化之坎
    2009年07月3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宁远
      ⊙陈宁远

      

      光大证券将在8月4日IPO,发行规模不超过5.2亿股。这是实施IPO新规以来第一家获得上市资格的券商。也是中国证券市场第二家通过IPO方式登上A股市场的券商——且时隔7年之久。

      光大是幸运的。因为不止一家券商在等待上市,光大在这些排队上市的券商中,并不具有特别优势。那些参股光大的公司幸运了,因为它们投资多年,今朝终于有了回报。

      光大上市,会对券商股造成什么变化?券商股在A股市场的地位将会如何?我们究竟该怎么看现在的券商和券商股,以及它们在资本市场的地位?对这些问题,市场不能不关心,也不会不关心。

      今年以来,上证指数创下了超过70%的涨幅,放在任何一轮牛市里都不逊色,可是券商股却表现沉闷。在这牛气冲天的市场中,已上市的9家券商股大都表现平平。证券行业指数基本就和市场指数持平,这和上轮牛市中证券行业指数最高涨幅达到10 倍,远高于同期市场指数3 倍的涨幅相比,真是不知今夕何夕。

      这当然是有原因的,尤其是从券商股今年的业绩预期来看,股价表现不尽如人意,并不意外。券商的业务收入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经纪、投行和投资。不同券商后两项业务重点也许不一,但在经纪业务普遍同质化的情况下,经纪业务是券商最重要的和决定性的收入来源,然而今年中国券商经纪业务增量不增收,却已成为现实。尽管交易额同比快速增长,但价格竞争加剧,佣金率快速下降,佣金净收入难以随交易规模同步放大。即使交易额达到或者超过2007年,经纪业务带来的利润也不可能超过2007年。这块业务大头没有新高的可能了,那么券商业绩的空间,也少了令人乐观的想象。

      虽然今年的资产重组不算少,但这不是投行业务的主要利润所在。而IPO这部分投行最丰厚的利润,即使有,今年也只有半年时间好做。至于投资,一贯是中国券商的短板。市场机构投资唯券商马首是瞻的时代,早就结束,而让位给不同类型的基金了——甚至连投资的名头,都不如这两年才有的私募阳光信托。

      截至7月20日,共有16家券商公布了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情况。其中华泰证券以6646万元的收入居于首位;中金公司以5770万元的收入排在第二;光大证券以3105万元的收入排在第三。顶级券商公司的这项业务收入,很能说明目前券商的投资业务在市场中大步后退的现实。

      至于其他的投资部分,券商从来就没有在市场上成为过主要角色。甚至从业务角度说,最合适券商做的上市公司短期融资券,券商也始终是银行的配角。而所谓的创新业务,在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尚无管理层明确的政策动向的情况下,券商也是有劲无处使。

      可以说中国的券商,无论是上市的,还是非上市的;也不管曾经拥有过怎样的优势,目前都遭遇到发展的瓶颈。因为他们业务的空间,除了像传统农业时代靠天收成的农民一样,可以周期性跟随着市场的波动,忽上忽下地有些交易量的收成外,其他业务还不明晰。

      当然我们可以寄希望于未来。但只要是中国券商的盈利模式没有多元化的改革,经纪业务还是券商最没有意外、最透明的整体经营情况的晴雨表,那么,目前大大小小超过百家的券商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尴尬地位,恐怕还很难改变。

      (作者系独立市场观察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