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春
在今年第二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7.9%、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37万亿元(同比多增4.92万亿元)等经济数据公布前后,尽管央行多次明确表示不会改变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要求改变货币政策基调的呼声仍不绝于耳。
那么,维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理由是什么?现在是否已经到了 “退出”的合适时机?仔细听听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7月21日出席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就上半年货币政策所做的证词陈述,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启示之一:伯南克继续维持当前宽松货币政策的最基本理由是,尽管美国经济已经触底,并有望在年底恢复增长,但复苏将会是非常疲弱的。特别是“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令经济复苏前景变得更加复杂。
在伯南克看来,美国经济复苏主要取决于消费者支出和就业市场的发展。因为,尽管当前美国的终端需求和生产都出现了暂时企稳迹象,但6月份失业率却升至9.5%。与美国家庭财富的缩水、信贷紧缩一起,失业率上升,很可能会令消费者进一步减少支出,从而会抑制消费者支出的增长。因而,我们需要观察美国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的政策效果、失业率改善及消费者支出成长等指标是否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
诺奖得主弗里德曼的研究表明,大萧条时期的美联储不适当地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引起并加剧了当年的大萧条。所以,在当前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得到确认之前,美联储是不敢贸然改变宽松货币政策的基调,或过早地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现在只能是继续维持旨在刺激经济复苏的宽松货币政策。
启示之二:伯南克继续维持当前的宽松货币政策的另一基本理由是,美国暂时还不用担忧通胀压力。
从目前来看,美国经济仅仅开始有所改善,这样的经济复苏力度在短期内是不会引发“高通胀”的。以美国的CPI和PPI指标为例,6月份CPI环比上升0.7%,高于预期,但同比下降1.4%;6月份PPI环比上涨1.8%,但同比下降了4.6%。这表明,当前美国的通胀水平不是在上升而是仍处于下降的区间。
鉴于美国的CPI仍处于疲软态势,美联储也调低了2009年全年的通胀指标,并预计未来两年通胀将保持较低水平。所以,目前美国几乎没有通胀压力,美联储仍将维持零利率政策。
其实,伯南克继续维持宽松货币政策的两大理由,同样也适合于当前的中国。尽管目前中国经济已率先复苏,但复苏的基础并不稳固;目前中国的CPI和PPI处于下降的区间,同比降幅同样也没有得到改善,中国暂时没有通胀压力。
所以,在经济复苏的基础稳固得到确认之前,在当前中国经济暂时还不存在通胀压力之时,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必过早改变目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否则有可能会导致前期刺激经济计划的组合政策前功尽弃。现在还不是改变货币政策基调的最佳时机。
仔细观察,国内学界和投资界建议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的最大理由是,一旦经济复苏之后,央行向经济体注入的庞大流动性将导致高通胀。所以,我们要“未雨绸缪”,以防止未来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
伯南克面对这样的质疑时会强调,只要美国经济复苏的基调一旦确立,美联储就有必要关注“退出策略”,即改变宽松货币政策基调。反之则反是。而且,在目前美国经济复苏前景仍较复杂、通胀压力微弱的前提下,他也做好了应对通胀的充分准备。
联想到中国的央行,尽管没有像伯南克所表达的那么简单明了,但将引导货币信贷增长由“合理” 变成“适度”,似乎暗示了央行已经在关注和考虑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策略”了,只不过现在还不是最佳的退出时机。
解读伯南克继续维持宽松货币政策的两大理由,或将有助于我们形成这样一种共识:在经济复苏基础还不稳固的前提下,宏观经济组合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仍然是要刺激经济,所以眼下维持货币政策“不变”的理由是非常充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