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信息披露
  • A4:信息披露
  • A5:期货·债券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板·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2009 8 5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证券公司
    新的发展空间在哪里?
    中国理应在全球低碳产业链中占据高端
    灾难性的能源困境正逼近全球
    产能过剩并不能阻止通胀
    罗奇先生何必“叶公好龙”
    约束高市盈率发行
    试试新股认沽权证如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理应在全球低碳产业链中占据高端
    2009年08月0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茉楠
      中国是未来低碳产业链上最有潜力的供给方,目前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却仍不是定价方。中国应抓紧培育碳交易多层次市场体系,开展低碳掉期交易、低碳证券、低碳期货、低碳基金等各种低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争取尽早改变在全球碳市场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获取国家最大的战略权益。

      张茉楠

      除短期的金融危机外,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是人类长期发展必须共同面对的两个更为严重的危机。金融危机可以靠短期的经济刺激得以平复和修正,但是由于大量碳基能源的消耗,而引发的温室效应、环境恶化和全球生态系统的持续性退化,则不能通过政策刺激来消除,人类走出危机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发展既能实现经济增长与碳基能源消耗脱钩,又能实现绿色复苏的低碳经济就成为当前的全球性共识,而碳金融正在推动低碳经济时代加速到来。

      近年来,在2005年《京都议定书》框架机制的推动下,全球碳交易的配额市场和项目市场逐步形成,并出现了爆炸性增长。2004年仅为3.77亿欧元,2005年即上升至94亿欧元,2007年全球碳交易市场价值即达400亿欧元,比2006年的220亿欧元上升了81.8%,2008年即使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衰退和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全球碳交易市场依然保持爆炸式增长态势,全年交易额达910欧元左右。据测算,全球碳交易在2008年至2012年间,市场规模每年可达500亿欧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400亿欧元(约合19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特别是在上月意大利拉奎那的G8峰会上,发达国家承诺愿与其他国家一起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半,并且发达国家排放总量届时应减少80%。如果发达国家能恪守承诺,那未来5年将是全球碳交易市场真正蓬勃发展的开端。

      对于中国而言,碳交易及其衍生的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中国拥有巨大的碳排放资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左右,居全球第二。据世界银行测算,全球二氧化碳交易需求量超过2亿吨。发达国家在2012年要完成50亿吨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其中一半要以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形式实现。因此,CDM市场潜力巨大。预计到2012年,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全部排放指标的41%,而CDM项目,中国占到2010年世界总CDM潜力的35%至45%,相当于拉美、非洲和中东的潜力总和。

      不过,尽管中国是未来低碳产业链上最有潜力的供给方,却仍不是定价方。由于碳排放权的“准金融属性”已日益突显,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碳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因此,发达国家围绕碳减排权,已经形成了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碳金融大大推动了全球碳交易市场的价值链分工。

      目前全球碳交易所共有四个:包括欧盟的排放权交易制(EU ETS)、英国的排放权交易制(ETG)、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以及澳洲的澳洲国家信托(NSW), 全为老牌发达国家所主导。虽然中国2008年以来已陆续成立了三家环境交易所,即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但目前这三家交易所都还仅限于节能环保技术的转让交易,距离推出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还有一段距离。

      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巨大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中国应在提高对碳资源价值的认识,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培育碳交易多层次市场体系,开展低碳掉期交易、低碳证券、低碳期货、低碳基金等各种低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改变中国在全球碳市场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获取国家最大的战略权益。

      首先,把发展碳金融纳入到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框架内。碳排放在碳交易机制下被赋予了资产价值,但由于我国的CDM项目分散、中介程序复杂、审核周期长,市场交易机制不完善,降低了碳资产的价值转化效率。未来需要建立和完善碳风险评价标准,提高我国在国际碳交易中的定价权,为碳金融发展创造稳定的制度环境。

      其次,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甚至关键货币,通常遵循计价结算货币-储备货币-锚货币的基本路径,而与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的计价和结算绑定权往往是货币崛起的起点。目前看来,在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的问题上,欧元远远领先。2007年全球碳基金已达58个,资金规模达到70亿欧元。其中来自政府投资者的资金93.3%是欧元;混合购买者的资金84.7%为欧元,私人投资者的资金60.19%为欧元。而美国也正在积极使美元成为碳交易主要货币,力图再度主导全球新经济的制高点。此外,日元、英镑、澳元、加元等都设法提升空间。伴随各国在碳交易市场的参与度提高,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搭乘碳交易快车,提升本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加速走向世界主导国际货币的行列。中国必须抓紧这一机遇,将人民币与碳排放权绑定,推进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

      再者,积极研究国际碳交易和定价的规律,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研究探索交易制度,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碳交易平台,并且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加快构建中国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

      还有,加紧开展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目前世界银行已经设立了总额达10亿美元的8个碳基金。此外,挪威碳点公司、欧洲碳基金也非常活跃。中国要借鉴国际经验,着手设立中国CDM基金,同时加快开发各类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衍生工具,加强与全球碳金融的监管与合作。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