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证券 刘佳章
行情似乎将进入末期
正如笔者上周所作出的判断,“7·29”大跌会影响市场上涨的斜率和节奏,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市场热点风格转换出现较大变化的判断,目前看来似乎都得到了印证。
一方面是市场流动性依然未能紧缩——这从四川成渝、中国建筑再到光大证券发行市盈率(静态58.56倍PE,创下A股发行市盈率第五高)的节节攀高可以得到验证——这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市场短期内出现持续调整的可能性并不大。但从市场热点风格再次转换看,前期市场运作主线以趋势性投资为主的基础已经被“7·29”大跌所动摇,与银行、地产等板块的持续调整相对应的是诸如造纸、纺织服装、农业、化工等补涨板块的崛起,但众所周知,化工板块往往有着在行情末端启动的特征,虽说补涨的说法勉强成立,但从侧面看,似乎预示着行情即将进入末期,正是这种补涨品种权重较低的特点,使得目前大盘看起来热闹非凡,但股指却上行乏力。从操作的角度而言,尽管这种追逐补涨品种的反周期操作策略在一定时段内无疑能取得较好的收益,但由于这些补涨品种持续性往往较差,因此会加大市场的操作难度,股指选择不上不下的横盘箱体震荡走势反倒成了一个折中的选择。
不必夸大指数基金的推动力
与此同时,有的投资者认为,前一阶段指数型基金的密集发行会推动股指进一步走高。笔者认为,这同样需要辩证地看待。虽然指数型基金属于被动投资,快速而充分的建仓是理所当然的,从此次指数型基金的募集规模的绝对值看,几百亿元的募集规模确实不少,但从市场权重的角度看,两市流动市值已经突破了11万亿,因此可以说流动市值的快速上升在很大程度上稀释了这次新增基金入市对股指的推动力。
更重要的是,实证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基金往往容易沦为典型的趋势性投资者,即在股指的高峰期加仓买入,在股指的低迷期加速卖出,从而成为市场助涨助跌的“杀手”。因此从短期看,新增基金入市采用“进攻策略”迅速加仓应是大概率事件,对股指短期内会形成一定的推力,但对市场的整体判断而言,笔者认为,在此时探讨基金的投资行为,应该说是一种“噪音”,不采纳也罢。
“且战且退”的策略似乎更合时宜
有的投资者认为近期银监会一系列的信贷调控政策会对市场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或许预示着货币政策有调整的可能。笔者的理解是,银监会作为一个重要的职能部门,近期的频频举措确实是市场的“预警信号”之一,值得引起我们对市场风险的关注。但对货币政策的调整,决策权显然在更高层手中,从这点看,银监会关于流动性的举措对于市场的调控来讲更具“软约束”。至于何时会出台较为“紧缩”的货币政策,笔者认为,最值得关注的外部指标仍然是CPI和PPI,通胀和通缩都有可能瞬间转化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当CPI和PPI同比恢复到正值以上时,才会真正触及有关方面对于流动性态度的底线,才会真正促成有关部门考虑是否有必要出台紧缩政策来对抗未来可能出现的通胀。从这一点说,目前市场显然还处在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市场普遍预计CPI和PPI出现正值在9月底前后,这也决定了近期股指更有可能以横盘箱体震荡的方式来完成这种时空转换。
从操作层面看,风险偏好型投资者可运用反周期策略,继续对诸如纺织服装、造纸、农业、军工、化工板块中具有补涨潜力的个股加以关注,对于稳健的投资者而言,“且战且退”的策略似乎更合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