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访时发现,每当问及产能过剩行业和贷款投放之间的问题时,地方银行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所有的产能过剩都是相对的,银行放贷款时还是要看企业。”
这个“相对”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并非产能过剩行业就不能进入,产能过剩行业中的优质企业,一定要贷款支持。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明确指出,严格控制贷款的对象是产能过剩行业中的劣质企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朱宏任表示,产能过剩行业一定要通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兼并重组、转型升级等方式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这样的话,一些相对规模较大,有能力采取新兴科技,兼并重组其他小公司的企业,就会是银行青睐的对象。江苏银行人士用一句很通俗的话对记者表示,“坏行业里也有好企业。”
某股份制银行宁波分行人士告诉记者,对于造船业这样的产能过剩行业,当地银行也在适当地介入,并且偏重于掌握高新科技的龙头企业,很多一般工艺的小船厂不再介入。
第二层意思则是出于地区的产业特征的考虑。例如水泥行业就是过剩行业,数据显示,前5个月全国水泥投资同比增长78.6%,目前在建水泥生产线超过200多条,新增产能超过2亿吨。这样的生产过剩产能的企业,如果没有科技改造,产业升级,按理说应该禁止投放贷款。然而,江苏某县,仅有一家中型水泥厂,而水泥的运输成本较高,一般建筑项目都会选择本地的水泥,在这样的情况下,该地的水泥厂效益很好。“四大行因为水泥是过剩产能,就不会放贷,但是我们就会在综合考虑下批准贷款,现在的收益也很好。”当地江苏银行人士告诉记者。
因此在宏观调控之中如何防止“一刀切”,如何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地方实际相结合,是宏观调控部门、监管部门、地方银行之间应尤其注意的问题。
此外,地方银行人士认为,很多产能过剩,银行也要负点责任。一般经济情况好的时候,银行“锦上添花”的天性导致银行拼命向企业提供贷款,企业不断地扩大产能,最后导致整个产业的产能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