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财经新闻
  • 8:广告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公司调查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中国融资
  • C1:披 露
  • C3:产权信息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2009 8 11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8版:理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8版:理财
    五连阴不必在意 区域震荡酝酿新热点
    市场峰谷的基本研判
    短线将震荡反弹
    尾盘反弹为今天的走势留下了希望
    阶段性调整 中期走势仍然向好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市场峰谷的基本研判
    2009年08月1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潘伟君
      ⊙潘伟君

      

      尽管我们不追求买在最低点,卖在最高点,但起码要做到不买在最高点,也不卖在最低点,所以我们很想知道峰谷的区域。

      从技术上可以选择波浪理论,但其软肋很明显,首先是该理论没有理论基础,属于想象理论;其次是根据该理论的条件进行浪形划分,会出现多种可能性,而不同的可能性又常常会导致互相矛盾的结论。

      股票市场反映的是宏观经济,于是,我们试图通过宏观经济的变化来研判市场的峰谷,但仍然没有结果。因为宏观经济的一些数量指标,如GDP、CPI、PPI、M1、M2甚至发电量等等,与股票市场的指数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于是我们困惑了,市场峰谷研判的基本点在哪里呢?

      尽管我们知道市场的高点和低点是不可测的,但研判市场峰谷的大致区域并非完全不可能,现在我们回到市场本身来寻找研判的出发点。

      市场的元素是上市公司,而且上市公司的业绩是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上市公司是可以作为股票市场和宏观经济之间的桥梁的。市场指数是通过上市公司的股价计算出来的,而能够同时反映上市公司业绩与股价变化的最重要指标就是市盈率,因此我们可以将市场的平均市盈率作为研判市场峰谷的基本出发点。

      尽管交易所每天都会公布平均市盈率,但这是静态市盈率,我们需要动态市盈率,只是如何计算动态市盈率比较困难,有的研究所用所有的上市公司今年预期收益来计算今年的动态市盈率,但预期收益的偏差会影响动态市盈率的准确性。我们也可以采用最新的报表数据来计算动态市盈率,比如现在可以通过已经公布的一季报来计算市盈率,只是如何从一个季度来推算全年的收益仍然是困难的,绝不能简单地乘以4。即使用即将全部公布的半年报数据,也会存在同样的问题,所以,计算动态市盈率需要换一种思路。

      由于每年的预期GDP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准,因此,通过GDP来推算上市公司总体业绩的增长幅度是可行的。用交易所公布的静态市盈率加上上市公司的预期收益的增长率,我们就可以得出大致的动态市盈率。

      考虑到沪市有一些大型蓝筹股,所以沪市的平均市盈率更有代表性。根据交易所的统计,沪市市盈率近期达到30倍,今年GDP的目标是保八,但由于大量的GDP是通过政府投资拉动的,所以上市公司业绩的平均增长幅度可能达不到GDP的水平,从保守的意义出发,我们给予上市公司平均5个点的增长,这样动态市盈率与静态市盈率基本接近。

      根据境外市场的历史经验,平均市盈率的波动一般在20倍以下到30倍以上,所以市场已经进入顶峰区域,如果平均市盈率能够回到接近20倍左右,则是另一次谷底的机会。

      促使市场达到峰谷区域一定会有一些基本面上的原因,否则的话,市场就不会有这么大的波动。

      也许我们会怀念以前60倍市盈率的顶峰和12倍市盈率的谷底,但以后很难再出现,因为市场已经在全流通的意义上规范了,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