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上半年,浙江经济增长6.3%,而邻省江苏的数据是11.2%。2004年以来,浙江已连续5年GDP增速低于同处于长三角的江苏,不出意外,2009年浙江的增长速度仍将低于江苏,而且差距还将扩大。目前浙江生产总值排名全国第四,但已和前三名拉开较大差距。而排名第五的河南省2008年生产总值和浙江相比,只差3000亿元左右。但2008年和2009年上半年,河南的GDP增长速度比浙江快2%左右。按此速度,浙江GDP有可能在5至10年内被河南超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几乎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代名词。浙江经济增速放缓,无疑和浙江民营经济发展乏力有关。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浙江的民营企业不敢放开拳脚呢?
⊙本报记者 朱国栋 吴正懿
“和去年年底相比,今年的形势已好多了。3、4月订单不错,5、6月稍差,但7月份以来,我们的订单已接近2007年和2008年时最高水平了。”张国发是浙江杭州郊区一家家纺企业的老板,他的企业年产值1500万元左右。由于销售形势不错,生产能力早在2006年就已饱和。原本打算在2008年加大投入扩产,但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让他打消了念头。“其实,如果让我放开接订单,我2009年2500万也做得到。可如果扩大生产线,尽管银行贷款也可以拿到一些,但一想到至少要投入数百万资金,我还是下不了决心。”
在浙江,抱着张国发这样心理的中小民营企业主并不少。尽管经济回暖已成定局,银行信贷也很宽松,许多国有资本已大张旗鼓地扩张,但民间资本似乎更为谨慎。
民间投资增长依然乏力
浙江省统计局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官员表示,和全国许多省市一样,浙江今年上半年的信贷增长也很快。但值得关注的是,在热钱增多的情况下,浙江实体经济受惠不多。
统计数据显示,由于贷款在年初集中投放,与企业生产和资金使用周期相脱节,许多新增的贷款最终还是回流到了银行。上半年浙江金融机构新增本外币存款7736亿元,规模超过去年全年的6419亿元。其中,新增储蓄存款2761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7倍;新增企事业存款2485亿元,是去年同期的3.7倍。在房市、股市表现活跃的同时,工业投资仅小幅增长。上半年,浙江金融机构对工业短期人民币贷款增长18.4%,低于短期贷款平均增幅4.8个百分点,还低于去年同期0.7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均表明实体经济并未受到资金的青睐,部分信贷资金暂时沉淀而未进入生产领域,实体经济回暖的任务仍然艰巨。
令浙江稍感宽慰的是,浙江工业正在触底反弹。该省统计局的报告称,浙江此轮工业下行的底部在今年1-2月,3月份开始企稳回升,从4月份开始,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实现正增长。上半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3594亿元,同比增长0.3%,今年以来首次实现累计正增长,其中一季度下降5.6%,二季度增长3.5%,增幅回升了9.1个百分点,并已连续3个月保持增长。与此同时,虽然GDP增幅未达全国平均水平,但该省工业回升幅度高于全国水平。
但是,浙江省发改委依然心忧民间投资的增长乏力。该委的一份报告显示,上半年浙江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156亿元,同比增长27.4%,其中,交通、能源、农业水利等政府主导性投资项目同比平均增长31.1%,与国家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直接相关的中央投资项目迅速推进。相比之下,制造业仍在低谷徘徊,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大幅下降,民间投资启动迹象还不明显,投资信心尚需提振。据统计,上半年,浙江国有控股投资实现了高速增长,同比增长31.6%;民间投资增长10.4%。多数企业仍持观望状态,投资信心不足,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仍处于近10年来的低点。
浙江民企面临两大难题
“除了房地产外,似乎没什么产业能赚大钱的了。”面对不断升温的房地产市场,做服装外贸的宁波商人金万龙这样哀叹。
浙江省统计局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称,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回暖,杭州、宁波等地的商品住宅交易量均创历史新高,部分房产商开始捂盘惜售。上半年,浙江省商品房屋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增长51.7%和82.4%,增幅分别比一季度提高37.9和52.8个百分点。
事实上,最近几年,浙江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一直高于全国多数省区,房价也位居全国前列。2007年,浙江全省生产总值为18638亿元,江苏省为25560.1亿,浙江的经济总量只是江苏的72.9%。但2007年浙江商品房销售额为2603.8亿元,而江苏为2956.2亿元,浙江的销售额是江苏的88.1%。当年,江苏商品房均价为3890.6元每平米,浙江均价为5802.3元。
尽管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有很大的拉动效应,但如果经济发展中唯独房地产业一枝独秀,那无疑是个危险信号。
浙江省统计局上述官员还对记者表示,事实上,浙江官方对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量升价扬的状况存有隐忧。他说,这一轮销售火爆、价格上涨的行情是建立在去年销售持续下降基础上的,并可能是在通胀预期、流动性充裕、实体经济不太景气的背景下,资本寻求避风港的一种结果。“在房价与收入比高企的情况下,增长的持续性有待观察,开发商迫不及待的涨价可能会对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而地价的高企则直接影响到工业用地的增加。
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曾表示,目前土地资源紧缺已是制约温州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温州许多地方的工业用地价格已突破每亩200万元。
“我在温州2000万买不到10亩地,在江苏宿迁和河北能拿下100亩地,还有余钱盖上厂房,你说我是留在温州还是北迁?”温州鞋商沈修远这样反问记者。
高企的房价也让中高层次人才望而生畏。朱明华(化名)是杭州余杭人,从兰州大学微电子专业硕士毕业后,选择了在无锡工作。他家在杭州,妻子和孩子也在杭州,但他始终下不了决心回杭州工作。“杭州很美,也很适合工作创业,但杭州房价太高了,是无锡、苏州的两倍左右,安家成本太高,我在无锡工作几年再说吧。”
同样的尴尬也出现在浙江其他地方。高天明是拥有硕士学位的资深电气工程师,目前在东莞工作,年薪20万元。2009年初,温州乐清一家企业愿意以高出一倍的薪水聘请他做公司的总工程师,但他最终放弃了。“乐清那边的企业开出的条件确实挺诱人,我放弃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金融危机不适合跳槽;二是我在网上找了一些资料发现,温州的房价动辄3、4万元每平米,我年薪40万也买不起这样的房子;三是温州的生活品质比东莞好不了多少,要跳槽也希望去一线大城市。”
事实上,正是土地问题和人才问题扼住了许多浙江中小企业的命门。据浙江县级区的汽配协会秘书长透露,该区在2008年有28家上规模汽配企业被外地招商引资招走,而这些企业之所以不想留在温州,主要还是因为拿不到土地、留不住人才。
但是,靠降低房价来降低中小企业的商务成本、来留住人才,这一选项的成本也很高。
据报道,从2006年到2008年的三年里,仅杭州来自土地出让的收入就超过了1000亿元,这还不算房地产和相关行业的税收收入。
据记者了解,尽管浙江的财政收入居全国前列,但用于基础设施、民生等投入也很大,加上金融危机导致企业效益下降,税源减少。如果不是2009年3月以来房地产市场迅速升温,浙江有些县市的财政资金会出现较大困难。
浙江民企缺了点什么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已是中国最富裕的省——浙江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省区,也是中国人均GDP、人均收入最高的省区。这些成就的取得,贡献最大的还是民营经济力量。
2002年前后,浙江民营经济如日中天。万向、广厦、正泰、德利西、雅戈尔、杉杉、传化、华立等一大批明星企业排在各种民营经济榜单的前列。
但到了2009年,尽管这些企业绝大多数仍经营状况良好,并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但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注度明显下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先发优势的丧失无疑是其中原因之一。
“浙江民营企业的主力军是一般制造业,在改革开放前20多年,浙江发展这些产业的成本优势很大。但21世纪初以来,随着地价、薪酬成本和原材料的上涨,浙江企业的成本优势越来越不明显。这种局面不改变,浙江经济发展速度慢下来是必然的。只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才能消化浙江较高的劳动力成本和商务成本。”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李华芳坦言,经济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也有观点认为,浙江民企对主业不够专注,也是他们丧失先发优势的原因之一。
“浙江的明星民营企业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喜欢多元化生存,一个企业集团旗下往往有好几个板块,不少企业集团拥有2家以上上市公司,他们往往是一个细分行业的领先者,但他们介入的产业多数不是规模较大的主流产业。”上海一家小型咨询公司老板林辉星分析道,“而广东、江苏、北京的许多民营企业,喜欢关注一个主流产业做到底,比如已进入世界500强的江苏沙钢,家电连锁巨头苏宁电器和国美电器,通信设备巨头华为和中兴通讯,家电巨头美的电器,房地产企业碧桂园、恒大等。”
林辉星表示,多元化和专业化道路没有优劣之分,但显然专业化道路更容易产生行业巨人,联想集团、沙钢能挤入世界500强就是案例,而华为能成为世界级通讯企业,也要归功于专业化。
除了主业不集中外,过度依赖外贸市场也被认为是浙江民营企业的弊病之一。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陈建军对本报记者表示,上世纪90年代末,浙江民企纷纷将市场由国内转向国外,最终导致了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与此同时,浙江制造业多数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末端,当国外市场低迷时,很难依靠自身力量摆脱危机。由于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在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减弱,原材料和土地、劳动力成本又急剧上升的宏观背景下,浙江经济转型升级被迫进入“倒逼”通道。
浙江经济还需艰难转型
2009年上半年,浙江经济增长6.3%,而邻省江苏的数据是11.2%。2004年以来,浙江已连续5年GDP增速低于同处于长三角的江苏,不出意外,2009年浙江的增长速度仍将低于江苏,而且差距还在扩大。
对于浙江与江苏上半年GDP增速的大幅差距,陈建军表示并感到不意外。“其实早在2003年以来,浙江省在长三角占据的GDP份额就在逐渐下降,GDP增速也一直落后于江苏。”他说,“这实际上是浙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慢于江苏的体现。”
陈建军表示,从客观情况看,由于人口、环境和资源的局限,浙江产业转移的腾挪空间已经很小,而江苏还有苏中、苏北的“过渡带”,可以承接苏南地区的产业转移。“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方面,江苏已经走在了浙江的前面。”
苏北地区一直是江苏经济发展的“短板”,哪怕是在2008年,苏北最不发达县市和苏南最发达县市,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差距已拉到了15-20倍。但这些县市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让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有发展空间。
“苏北不只是在接受苏南地区的产业转移,其实还在承接浙江、上海等省市的产业转移。苏北有一些县市的工业园区,为了到浙江招商引资,他们把所有的园区道路以浙江的地名来命名,比如义乌路、乐清路、余杭路等等。”义乌商人叶祥景这样告诉记者。
浙江经济发展相对均衡,即使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差的丽水、衢州等地,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在全国也可以排在上游。
除此之外,江苏的土地优势也是浙江根本无法比拟的。“江苏除了和安徽、浙江交界地带外,苏南、苏中和苏北绝大多数是平原,从南通到盐城,还有大批的滩涂待开发,土地资源比浙江丰富许多。”叶祥景在江苏已经营多年,对该省省情了如指掌。
除了这些先天优势外,江苏产业升级的步伐显然走在了浙江前面。
众所周知,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经济中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群体,已是各国各地区争相发展的方向,但浙江的高新技术产业已比江苏落后了一大截,而且这种差距在进一步扩大。
数据显示,2008年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8686亿元,比上年增长12.1%。而江苏省2008年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8402亿元,增长速度达到了25.3%。2009年上半年的差距则更为明显:2009年上半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为3646.3亿元,同比减少13.2%。而江苏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9812亿元,同比增长11.4%。一正一负,相差24.6个百分点。
正因为如此,陈建军表示,“由于固有模式根深蒂固,浙江的经济转型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经济增长落后于江苏的状况短期内不会改变。”他认为,浙江经济转型除了传统制造业的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外,还应着手打造甬台温沿海产业带,利用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发展出口导向型产业;以城市化为依托布局产业,在合适的区域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子商务等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长期来看,转型的阵痛是难免的。”浙江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卓勇良认为,浙江经济有点类似豆芽菜,迎着光线的方向迅速生长,短时间内就能长得很高,但根基并不扎实。
他表示,长期以来,浙江制造业迎着国内外的低层次需求快速增长,整个规模虽然很大,但附加价值较低,工艺技术水平较低,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在宏观环境出现转折性变化时,这种以“两低”(低成本劳动、低层次产品)为主要特征的激励约束条件将发生逆转,浙江经济必须由“豆芽菜型”向根深体强枝繁的“榕树型”经济转变,加快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由低成本劳动支撑向科技创新支撑、由社会发展滞后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
为此,卓勇良提出,要加快提升制造业、优先发展服务业、稳健促进对外投资和推进空间新均衡的“四位一体”的转型升级战略。
李华芳认为,尽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浙江不如江苏和广东,但在某些领域,浙江经济转型其实是走在全国前列的。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驱动,但浙江对投资的依赖明显比别的省市要低。以2007年为例,当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了24.8%,GDP只增长了11.9%。而浙江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为11.1%,GDP增长为14.5%,是全国罕见的GDP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的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