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国内财经
  • 8:海外财经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专版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2009 8 14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向
    对我国影响重大
    理当充满信心 但不能过于乐观
    受制于人 国内彩电业处境窘迫
    既是国际板,就得让国际投资者参与
    假如非要拿货币政策对股市说事
    克鲁格曼转变态度
    白宫政策抉择更难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理当充满信心 但不能过于乐观
    2009年08月1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孙立坚
    ——解读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数据的含义

      目前很多地方财政出现了严峻的收支平衡问题,金融资源高效率的配置能力面临挑战,近期虽然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但同样也在经受着热钱乘“虚”而入的考验。考虑到中国经济的这种状况,诸如要素市场的“规制放开”、急切地调整外汇储备结构、刻意推出中国版使用外汇储备的“马歇尔计划”等政策建议,从本意来看,合情合理,但不能不思之再三。

      孙立坚

      7月宏观经济数据指标相继出台,虽然喜忧参半,但是,它还是向我们释放了如下几个值得关注的动向:

      首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市场消费能力和投资能力的CPI和PPI物价指数依然低迷。说明今天中国经济的复苏是基于政府的投资和消费行为所产生的消化产能过剩的结果,而没有因为投资和消费“增量”变化而带来的价格水平的明显变化。至少,从5000家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额的减少中,我们也能看出,这轮政府刺激经济方案的直接受益者——国企和央企目前只是处于消化产能、靠政府政策的扶持在慢慢扭亏为盈的转变阶段中。而为此很多地方财政都出现了严峻的收支平衡问题。

      第二,中国金融资源高效率的配置能力面临挑战。在当下中国的金融生态环境还很不完善的时候,政府的资金配置能力无法替代“鲜活”的市场,因而很容易在实体经济低迷阶段,出现实体经济部门的资金过度流向虚拟经济以追逐暂时膨胀的财富效应的现象(中国特色的老问题:一“堵”就跑,一“放”就冲);同时,一旦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手段想把用于实体经济复苏目的的投资资金再拉回来的时候,脆弱的市场又暴露出过度反应的“心理缺陷”(比如8月12日沪指重挫4.66%)。而且,这一动向又很容易受市场发育程度不够的影响而被放大,从而影响大众的信心,由此带来对投资和消费的负面影响,以至于政府迟迟无法把推动经济的方向盘交给目前处于疲软而又不稳定的“市场”手中。于是,在现有的地方分权的行政模块下,这样下去又很容易造成“产业同构、恶性竞争和急功近利”的不良结果,它同样会使得中央政府救市的成本日益增加。

      第三,如果我们注意到和中国经济密切相关的周边地区出现了因为大量热钱流入而导致该国或该地区货币增值、股市大涨和楼市反弹的现象,那么,也能很容易判断出:中国近期虽然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但同样也在经受着热钱乘“虚”而入的考验。在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和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中实际开放程度加大的状况下,这种考验正变得越来越严峻。比如,央行不得不加大央票的回购以保证热钱的冲击不会影响人民币汇率大幅增值,不至于影响到正在靠政府的政策扶持而渐渐缓慢复苏的出口行业。而且,目前中国政府刺激内需政策和制度改革需要花不少的时间,如何降低中国政府日益上升的财政压力,危机前曾引以自豪而现在又重现国际竞争力的出口行业的复苏程度,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热钱的负面影响,我们千万不能小视。

      由上述三大特征可知,我们在克服各种困难和应对挑战的时候,千万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有些政策建议从它的本意来看,合情合理,应尽快推出,但考虑到当前中国经济的国情就得思之再三了,否则会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

      比如,中国要素市场的“规制放开”问题。近来很多学者都在建议中国政府要借这场危机给我们的压力和机会,尽快放开油价、电价,甚至利率和汇率等要素市场。从微观经济学的学理上讲,这是个无可挑剔的建议,但是,当中国的产业结构还处于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阶段,财富的创造方式因为受到发展阶段的限制还要借助国外市场购买力的时候,产品价格竞争优势还在决定中国企业的生存能力和中国大众的财富获得能力。如果我们不能够左右国外市场对这类工业生产要素价格的“操纵”和投机行为,那么,看似市场已经完全放开的中国要素市场就无力抵挡成本输入型通胀对中国企业的巨大冲击。2007年,越南就因为开放的市场无法抵御高油价的冲击而断送了支撑他们经济高速发展的出口企业的前程。今天美国可能把承认中国“市场地位”的条件捆绑在要求中国放开要素价格管制的前提上,对此我们应有清醒认识。

      从宏观经济数据中我们也能看出,当前中国经济的复苏和改革还是需要稳定和足够资金加以扶持,所以,我们不能从股市和楼市近期的“热火”表现就认为中国经济已经流动性过剩,目前不是流动性已充裕到需要调转政策方向的程度,而是金融资源“错配”和我们“疏导”能力不够所带来的虚拟经济“过度繁荣”和“害怕繁荣”的问题。为了铲除这一根深蒂固的老毛病,中央政府应加快制度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而地方政府也应配合中央政府去努力打破分割和垄断,以降低民营经济市场准入的门槛,从而有效地“刺激”信贷资金“返回”到具有活力的实体经济部门;同时,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又要通过更多的税收和资金配套等优惠政策鼓励民间更多的慈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以及海外长期投资的资金等充分进入中国的创业板、国际板市场,以推动中国企业的业务创新、调整和发展。而看到大量后续专业投资资金和队伍随着改革制度的不断深入将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沪深股市和各地楼市就会对未来的美好前景充满信心。

      鉴于热钱流入压力空前增加,我们一定要保持外汇储备流动性强的特征,千万不能因为过于急切地调整外汇储备结构而失去了原先所具有的高度流动性。如此,一旦热钱因为美国利率上升等意想不到的原因而大量流出,我们照样可以用充足的、流动性强的外汇储备去弥补实际上已高度开放的中国资本账户所带来的“防卫”缺陷。当然,我们更不应该在没有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去刻意推出中国版使用外汇储备的“马歇尔计划”,去追求没有充分根据的“双赢效果”——一是因为现在的时机很不成熟,看看日本和韩国所尝试的外汇援助效果,今天都还在让他们陷入痛苦的反思之中。笔者以为,我们应把外汇储备看成政府冲销财政赤字能力的“信用依托”,而不负责任的“消化”外汇储备,反而会增加大众对政府今后可能频繁使用货币政策来冲销债务而引发出强烈的“通胀”预期!

      因此,今天最好的政策建议,就是我们得尽一切可能不犯别人犯过的错误!

      (作者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