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上市公司
  • 6:产业·公司
  • 8:书评
  • 9:信息大全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4:艺术财经·专题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9 8 15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8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8版:书评
    高管们无所顾忌索取天价薪酬
    《徘徊的灵魂》
    《董事会里的战争》
    《第二次革命》
    大变局下的
    中国话语权
    《认识商业》
    《奢华极品》(典藏彩图版)
    他为电视调查新闻
    树起了一个标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他为电视调查新闻树起了一个标杆
    2009年08月1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焦 建
      《你我之间》

      ——迈克·华莱士回忆录

      (美)迈克·华莱士

      加里·保罗·盖茨 著

      徐琳玲 译

      中信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

      焦 建

      

      白岩松是当下中国为数不多的、有相当号召力的电视新闻人,除了犀利的口才和睿智的大脑,更有多年的执着和专注。难以想象的是,假如白岩松继续在央视“皱着眉头”说上几十年,而且他所讨论的问题能迈向更广阔的领域,增多批判性,那白岩松究竟能够成为一个什么“段位”的新闻人?对于未来,我们无法过早想象。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以成真的现实,来为这种想象增添合理的依据——这依据,便是大洋彼岸鼎鼎大名的《60分钟》,以及它的大牌主持人迈克·华莱士。

      根据央视新闻调查栏目组在这个节目十年庆是所出的纪念性文集《“调查”十年》的记载,央视新闻评论部在《新闻调查》创办之初,便希望以《60分钟》作为范本,做成一个调查性的电视新闻杂志来。以华莱士自传——《你我之间》所记载的《60分钟》的追求和影响来看,这的确没什么好奇怪的。央视十几年前的那种决定,既是一种勇气,似乎也带有某种美好的令人钦佩的“奢望”。要知道,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的调查性力量,依靠的是体制内的某种授权。而后者的威力,则全然是来自节目本身。

      华莱士的这本自传,既是一个新闻人从业者的自信的展现,也是一段电视业发展史的实录。以书中华莱士针对某期有关烟草内容不得不因为种种原因“删节”来看,最重要的并不是美国新闻业中也存在着“潜规则”,而是华莱士和《60分钟》有意愿也有机会将这种“潜规则”公之于众。笔者觉得有必要引述这段文字:“最后,对您今晚从节目一开始就收看的烟草业报道做一个补充。我们《60分钟》的人——共有100多人为每周播出这档节目而工作——为我们在这里、在CBS新闻频道工作而感到骄傲。所以,当CBS管理层因为担心烟草业巨头可能对我们提出法律诉讼而要求我们删改报道时,我们感到失望。多年来,我们播出了很多这样的调查性新闻,我们也希望能够继续下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在这次节目上丧失了一些东西,但是我们丝毫不怀疑,我们在未来会延续《60分钟》的传统——勇敢的、客观得报道类似这样的新闻故事。”正是这种对于新闻操守的坚持,让华莱士和《60分钟》赢得了声誉——“周一的时候,你要是碰到了《60分钟》的人,你就知道,这一周你都过不好了。”

      正是因为如此,一点都不奇怪,华莱士和《60分钟》能够成为电视调查新闻一种标杆。在华莱士退休之前,虽然引起的麻烦足以与他赢得的声望相提并论,但是,这两者既已相伴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而屹立不倒,自有其独到的秘诀和收获,等待读者以自身经验去发掘和吸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其实,华莱士在这本书里一直是作为一个评论员来臧否他曾采访过的人物。说是自传,其实基本上所有内容都是华莱士对他们的观感。因为自身在新闻界的“段位”所致,他的确做到了书皮印刷的那句评语——“从各国首脑,到艺术名流,再到流氓恶棍,无论是声名显赫之北,还是臭名昭著之徒,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密友——迈克?华莱士。”正是和这些三教九流乃至权力人物们的亲密接触,让华莱士和他的节目们变成了一种观察美国和世界的窗口。并不夸张地说,华莱士对于他所采访过人物的传记性评论,也是对20世纪下半叶美国及历史许多重大事件和变迁的独特观察和体悟。而在历经了时间的沉淀之后,这种观察和体悟在最终被华莱士回忆并组织起来之时,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观察历史的视角。

      比较起来,华莱士咄咄逼人的“犀利”采访风格,倒并不是特别有价值的内容。我们所应该更多关注的,是因为节目自身的权威和主持人的睿智而带来的提问的权力——你我之间:假如你太装,那么我便犀利,两者应挑战隔阂;假如你智慧,那么我便仔细倾听,两者应平实相容。

      除了总统、总理等等权力人士,还有黑手党杀手和学历诈骗犯这样的特殊人物,书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华莱士对一系列艺术家、演员、作家的交流,而跟他们打交道,特别能看出华莱士那种自信的从容不迫,这是拜岁月沉淀所赐。而这,又不免让我们感慨:不知道再过多少个几十年,我们也能够看到这样的电视节目,看到主持人和各行各业的人士们坐而论道,时而针锋相对,时而谈笑风生。不管他是高层权威还是囚犯,都能够在镜头前展露内心最真实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