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未来的金融危机》
朱 民 等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年3月出版
张礼卿
短短两年时间,一场原本看似相当局部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发展成为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当前,这场危机已经见底,受其冲击陷入数十年来最严重衰退的发达国家经济也正在缓慢走向复苏。此时此刻,深入反思这场危机的原因及其处理,分析这场危机所产生的近期和中长期影响,特别是对于全球金融体系的深远影响,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博士等人新近完成的《改变未来的金融危机》,刚好就是这样的一份研究成果。
作者首先以翔实的数据资料和生动的国别案例揭示了美国次贷危机向全球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阐明了危机的起点、衍化、爆发和蔓延。随后,作者全面分析了导致这场危机的宏观和微观原因,认为美国货币政策失误、房地产市场泡沫、金融监管不力和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变革等从不同角度引发或加剧了这场危机。对于备受争议的政府在危机过程中的各种救助和处理,也作了深入的分析和全面评价,并尖锐地批评了危机处理中有关国家政府在形势判断、时机把握、政策连续性和协调性等方面的错误决策。
如果说,以上内容主要反映了作者对这场危机本身及其近期影响的探索,那么,书中关于“未来”的分析,则反映了作者对于危机后世界经济和金融格局变化的深层思考,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政策参考价值。尤其是作者提出的三个重要判断。
首先,在过去10多年里,世界存在着越来越明显的经济金融化趋势,其主要表现包括全球范围流动性普遍过剩,金融资产尤其是衍生类金融资产迅速膨胀,政府的监管作用日益下降,全球经济持续失衡,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等等。从根本上讲,当前这场全球金融危机,就是全球经济金融化过快发展的结果,是虚拟经济大大超过实体经济需要呈现过度发展的结果。展望危机后的世界,作者认为,虚拟经济应该而且将会得到更为合理的定位,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的势头将会得到遏制,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协调性将会增强,而全球金融活动的规模也将在未来一个时期内有所收缩。
其次,在本次危机中,单一的投资银行模式已宣告破灭,而商业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展模式也已显露出严重缺陷。展望未来,作者认为,由于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模式具有更好的抗周期性和抗风险性,更为稳定和持久的利润增长能力,因此,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当然,这一模式也存在缺陷,需要通过加强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包括建立更严格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积极运用逆周期业务发展模式等等来加以缓解和克服。同时,与全能银行发展模式相适应,银行监管框架将会出现很多重大变革。新的框架将更多地体现功能性监管的思路,投资银行业务、金融衍生品市场、高杠杆运作的金融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等将被纳入统一的金融监管框架。此外,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也会明显加强。
再次,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充分表明,现行的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不能满足经济和金融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作者认为,在未来一个时期,重塑全球金融体系将不可避免。虽然在中短期内美元仍将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和结算货币,没有其他货币能够取而代之,但从中长期看,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的趋势难以阻挡。因此,中国应该未雨绸缪,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进程,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同时,积极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范围的结算和流通,拓展人民币债券市场,提升人民币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至少在今天,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积极维护中国乃至整个发展中世界的根本利益,中国的活动空间正在大大拓展。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