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的报道,国内阳光私募的业绩在最近一年内成为亚洲的前列。根据彭博资讯的统计,在253只包含在MSCI对冲基金指数中,从容投资管理的从容优势1期和从容优势2期以过去一年期总回报率(扣除20%业绩报酬后)69.21%和66.56%分别位列彭博亚洲对冲基金排名的“状元”和“榜眼”位置。另外,还有数只国内产品进入亚洲对冲基金的一年期前列(数据截至8月4日)。
不过,相当明显的是,彭博的排名和目前行业内以短期月度为主的排名构成了一定差异,阳光私募的业绩究竟应该怎么看?怎样的业绩基准和周期衡量才是有效的?什么样的数据标准更能体现业绩表现,这一点值得行业和基金投资者考虑。
规模、管理费率和产品类型
从目前看,影响投资业绩非常明显的是规模。一个数亿资金的基金和一个数百万的基金的投资难易度显然不可同日而语。但囿于种种现实,目前的私募业绩排行中基本无法考虑规模效应。
根据公司资料,此次“冲顶”亚洲的从容优势1期和2期目前规模合计约人民币8亿。而据了解,目前纳入阳光私募视野的最小信托产品的规模可能只有数百万元。去年某研究机构评选的年度最佳阳光私募中,就有一只百万级别的私募基金的规模入选。显然不同规模的基金,其的业绩“含金量”有很大差异。另外,包括费率差异,乃至产品类型的差异也在左右着市场的业绩表现
据悉,国际基金评级机构对于基金的评级都会考虑区分大盘基金和小盘基金。彭博在将基金纳入对冲基金指数中,也会有一定的规模要求和契约限制。因此,尽早对产品契约、基金规模和费率做一定的梳理,可能是未来阳光私募和公募基金评价的一个方向。
单边牛市表现不是保证
另外,过于短期的评价,或者单边市道的评价可能也是差异的。今年市场前7个月,各类阳光私募纷至沓来,群花争艳,但是,如果倒推一年的历史业绩却可发现,中长期来看,很多只在单边牛市有所表现的基金(包括私募)就不见了。
一位基金经理私底下曾表示,从中长期的业绩角度看,在熊市中管理风险的能力至少同等重要于在牛市中夺取收益的能力。而投资业绩排名前列者就是在熊市中能管好风险,同时在牛市中适度出击的人。而从无论是公募的王亚伟管理的华夏大盘,还是私募中此次冲顶的从容优势,都是这个特征。
根据上海一家基金研究中心的统计,在过去12个月中,沪深300指数今年以来累计上涨79%,但其去年5个月累计下跌26%,因此其12个月平均收益只有32.%(这个水平超过公募和私募的平均业绩)。而同期,从容1期的熊市中最大跌幅为4%,牛市中的收益率超过65%。显然,冠军对冲基金的收益与指数相比,更多的赢在前半程。
业绩试金石何在?
那么有没有一个指标能够比较好的跨越各个市场,各类产品的差异,来相对客观的评价对冲基金的业绩呢。
一位上海的明星基金经理就认为,最好的可能是夏普比率。“夏普比率是个试金石,一般来说,夏普比率高意味着投资经理还有提高收益率的空间,而夏普比率低则意味着基金是通过承担着高风险在获取收益。”
根据HFRI(美国对冲基金研究公司)的统计,美国标普500指数过去20年的夏普比率为0.37,而美国对冲基金指数纳入统计的基金平均夏普比率为1.31一线。即同样获取一份收益,对冲基金承担的风险约为指数的1/3。
而从目前看,类似的情况在此次的彭博排名中也有体现。此次亚洲排名前3的对冲基金,从容优势1期是3.3,从容优势2期是3.02,第三名GAM大中华是1.79(均为1年期)。另外,对冲基金前10名的平均夏普为1.63。而同期,日本的对冲基金收益前三名的夏普指数为2.3以下,澳洲对冲基金的夏普指数为1.22以下,某种程度上,夏普指数解读了对冲基金的业绩排名和未来走向。
或许,未来可能会有更多资金进入A股对冲基金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