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市场有望奏响“低碳经济”的前奏曲。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表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资源国家,在碳交易方面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到2012年,仅通过清洁能源发展机制(CDM)中国就有望获得18亿吨的碳交易份额,金额高达数百亿美元。
在2005年《京都议定书》框架机制下,近年来,全球碳交易市场呈现几何级增长态势,从2004年的3.77亿欧元激增到2008年的910亿欧元,有关专家预测,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有望达到1400亿欧元,超过石油市场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
对于中国而言,在碳交易及其衍生金融市场方面前景广阔。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发达国家在2012年要完成50亿吨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其中一半要以CDM的形式实现,而中国将占到2010年世界总CDM潜力的35%至45%。
“中国虽然是最大的碳资源国家,但在碳金融建设方面却发展滞后。”梅德文说,“碳金融和碳交易好比两条腿,没有碳金融的支撑,中国不仅将失去碳交易的定价权,而且将又一次失去金融创新的机会。”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碳交易市场被欧美发达国家垄断,包括欧盟的排放权交易制(EU ETS)、英国的排放权交易制(ETG)、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等。中国虽然目前拥有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但目前这三家交易所都还仅限于节能环保技术的转让交易,距离金融性质的碳交易所还有一定距离。中国在碳金融市场的建设方面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印度。
“中国碳交易好比是农贸市场,主要集中在具体的项目层次,而印度已经提升到金融层次上了。”梅德文说,“印度在碳金融市场建设方面已经走在中国的前面,不论在碳交易市场平台建设、企业CDM能力建设方面都领先中国,印度的碳交易价格每吨要比中国高2-3欧元。”
梅德文表示,抓紧建设中国的“碳金融”势在必行,在交易所建设、产品设计方面迅速与国际接轨。梅德文认为,发展“碳金融”的核心是建立市场化机制,掌握碳交易的定价权,吸引一大批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加入到“碳金融”市场的建设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