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刘真
上周五开始国内已经取得专户管理资格的30余家基金公司陆续云集北京,准备在今日第一时间上报“一对多”产品。本报记者了解,与公募基金的审批程序不同,监管部门对该类产品将采取备案管理制,因此多数基金公司均准备了3到5个产品方案,产品类别主要以灵活配置和追求绝对收益为特色。
首日上报预计过百
综合各家基金公司信息,在“一对多”产品上报首日,绝大多数基金公司上报的产品数量为3至5个,并且各个产品多以“灵活配置为主,以追求绝对收益”为特点。据悉,华夏和嘉实将上报5个追求绝对收益为主的差异化产品,富国和国泰基金拟上报的第一批“一对多”产品也在5只左右。从产品特点来看,既有从绝对回报方向设计的混合型产品,也有固定收益类产品。
据了解,基金公司上报“一对多”产品数量,一方面受制于自身投研力量情况,同时与代销托管银行的合作情况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银行出于对自身客户资产的保护,在选择基金公司作为合作伙伴时也较为慎重。
针对基金公司在“一对多”专户产品上的空前热情,权威人士提醒,相对于公募基金,“一对多”业务在合同约束性方面对基金公司的制约力更强,尤其是在市场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对投资管理人在风控和投研能力方面的挑战更明显,一旦出现违约情况,对基金公司和销售托管银行的负面影响均较大,甚至将影响托管银行对合作基金公司的信心。
合规产品或将批量推出
据悉,监管部门对“一对多”产品审核方式将采取“备案制”,主要审核上报产品在形式上是否符合《合同准则》规范,基金公司投研能力、公平交易以及内控合规方面的情况。监管部门自收到完整的产品材料后,10个工作日内给予备案登记,基金公司可在产品备案登记完毕开始销售,产品销售期间不得超过一个月。因此,首只“一对多”花落谁家可能并不重要,符合《合同准则》规范的产品都可望批量获得备案。
市场人士认为,如果基金公司单纯追求“一对多”业务的数量和发行先机,没有量力而为,最终管理业绩不佳,对今后再次上报的“一对多”产品是否顺利获得备案将受到影响。所以基金公司与其追求“一对多”产品的数量和规模,不如根据自身能力稳扎稳打。
基金重兵备战“一对多”
在产品的投资管理上,各家基金公司均选调了最为核心的投资研究力量。其中,华夏基金的“一对多”产品由公司机构投资负责,由机构投资总监郭树强领衔,并与公募基金投资团队共享研究平台,但却保持投资的独立性。嘉实基金在原来专户投资团队的基础上,组建了由10余名投资经理组成的机构投资团队,投资能力覆盖股票、债券,形成多元化的投资风格。长盛基金专门针对“一对多”业务也已进行了充分准备。富国基金“一对多”绝对回报类产品将由富国基金投资总监助理严建红执掌,并且配备固定收益方向的资产管理人辅助,以期把握各类资产的投资机遇,实现绝对收益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