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财经新闻
  • 8:海外财经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板·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7:信息披露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2009 8 19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8版:理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8版:理财
    调整不代表逆转 谨慎不代表悲观
    莫名其妙的低效率
    站在2900点上 我们应该相信谁
    “土地”降温预示着股市进入新阶段
    股指将继续反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莫名其妙的低效率
    2009年08月1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晓晖
      ⊙张晓晖

      

      周末盯着暖气改造,两个民工在家里干活,怎么看怎么不像干的,手底下活儿倒是挺利索,钉是钉卯是卯,可就是干一会儿就抽支烟,看会儿电视,从韩剧《浪漫满屋》到风行一时的《潜伏》,一边看一边点评得头头是道,看来平时是没少看电视啊。中午11点就歇了,下午两点上班,中午还打会儿扑克。就这么拉拉扯扯地忙活到下午五点半,完活。

      很奇怪,这不纯粹是磨洋工么?干吗不早点干完呢?这样还能多干两家多挣钱,或者,早点干完歇着不是更好么?聊了几句,原来如此。

      原来,企业招了头头的一群老乡,这群爷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肯干,什么也不肯听,还没法说他们,为了照顾这些人,计件工资变成了计时工资,笨手笨脚的,一天才干一家,还时不时碰了人家的家具,弄坏了人家的电线,惹出不大不小的纠纷,既然计时工资一天一百,谁还好好干活呢?进度就这么慢了下来。

      在我家里干活的两个人是走南闯北的,阅历丰富,见得也多,干过装修,安装过中央空调,就因为分配机制的问题,两位好手也成了磨洋工。要是按照他们的本事,一天能干三家,如果一家二百,每人每天都能挣三百,这可倒好,一人一天一百块。一旦早干完活,还得去帮别人干,既然工钱还是那么多,所以,这两位也就不紧不慢地混着。

      两位的低效率符合经济人的理性。但这种低效率真是莫名其妙,三十年前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一个创新就是计件工资制,现在居然还有些地方行不通?低效率本身最大的问题是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社会劳动。本来可以小半天干完的活儿非要拖上一天,民工自己挣不了钱,顾客也要跟着“陪绑”,无形中浪费了更多人的时间,而且冗员太多,支出也多了,效率更低了,宏观上还影响了社会主义的建设大业。

      过去山西票号有个规矩,三“爷”不许进柜台——少爷、姑爷、舅爷,股东老板掌柜的儿子、女婿、大小舅子都被排除在生意之外,这是为了便于管理,提高效率,结果,山西票号做了天下的生意。

      其实是个挺简单的事,没什么复杂的。只是,社会形态里可能存在着成千上万这样的小角落,改革开放的扫帚没有扫到,无形中浪费着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总有些经济学家对下一步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感兴趣,这个动力在哪里呢?劳动力成本已上升了,土地成本也上升了,老龄化就要来了,外向经济的优势也不那么明显了,怎么办呢?好像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一下子都消失了,而这些问题在6124点的时候没人问。究竟是这些问题造成了股市的下跌,还是股市的下跌产生了这些问题呢?如果,明天股市一下子到了8000点,是不是这些问题都消失了呢?那时候是不是又是黄金十年,盛世十年?

      其实,客观地认识经济前景很重要。

      回过头说,如果这些低效率的事情能消失,如果马路不再反反复复地拉拉锁,如果经济环境变得适合创业,如果青年人再次以下海为荣,而不是千军万马考公务员或者削尖脑袋进垄断企业,如果第三产业能容纳更多的就业,如果能进一步实现城镇化,如果再有哪怕三分之一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如果由此释放出大量的消费需求,如果创业板确实能带来创业的创富效应……中国经济又会产生多大的发展动力呢?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又是何等的辉煌?

      呵呵,潜力还大着呢,牢骚归牢骚,牢骚恰恰也是发展的潜力所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