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海外财经
  • 8:财经新闻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特别报道
  • B7:产业研究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专版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C81:信息披露
  • C82:信息披露
  • C83:信息披露
  • C84:信息披露
  • C85:信息披露
  • C86:信息披露
  • C87:信息披露
  • C88:信息披露
  •  
      2009 8 20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6版:特别报道
    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成为新引擎
    “苏南模式”二次升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成为新引擎“苏南模式”二次升级
    2009年08月2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其珏 朱国栋
      今年上半年,江苏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9812亿元,同比增长11.4%。尽管增长速度比去年同期放缓许多,但这样的增长速度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已实属不易——邻省浙江同期的数据是负增长10%以上。

      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增长的背后,其实是江苏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所有制调整的结果。最近几年里,苏南模式的内涵也随着江苏经济的转型发生着变化:20世纪80、90年代,“苏南模式”意味着以集体所有制为主的乡镇企业;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最开始的几年,“苏南模式”意味着外资制造业;而最近几年,“苏南模式”的内涵正在悄然变化,“新民营经济+高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经济模式日益成为苏南经济的主流。

      ⊙本报记者 陈其珏 朱国栋

      

      在许多苏州人眼中,石海有些另类——不仅由于他蓄着一头艺术家式的头发,还因为他“从牛排到软件”的三次截然不同的创业经历。

      早在1995年,他就与人合伙开了一家当时为数不多的牛排店。此后,他又开了苏州首家电脑点歌的彪歌城。他的第三次转型更让人大跌眼镜,石海一下从传统服务业“蹦”到了软件研发。2000年,蜗牛电子在苏州市区一个地下室悄然成立。

      巧合的是,肩负着推动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升级重要使命的苏州国际科技园也在当年成立。仅一年后,蜗牛公司成为这座科技园的首批驻户。当年11月,园区投资设立了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中新创投”),给园内众多高新企业提供创业融资平台。

      经过长达6年的蛰伏,蜗牛电子终于从2007年起开始盈利,当年利润达2000万元。如今,这家公司以每年100%的速度增长,他开发的网络游戏产品甚至打入了游戏产业鼻祖——日韩市场。与此同时,蜗牛电子已进入上市辅导期。

      也就在“蜗牛”默默爬行的那几年中,苏州推出了“服务业跨越计划”,叫响了从“苏州制造”到“苏州创造”的口号。而苏南另两座地级市——无锡、常州也纷纷涌现出一批“服务外包”、“总部经济”、“流量经济”、“城市功能要素经济”等新兴现代产业业态。

      正是像蜗牛电子这样的企业,支撑起了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增长,而高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成长直接拉动了江苏经济增长速度。2008年,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8402亿元,增长速度达到了25.3%。

      

      “蜗牛”和“儒豹”的乐园

      某种程度上,石海的成功是借了苏南产业升级这轮东风的光。与蜗牛电子等新业态公司的崛起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传统制造企业则开始从苏南地区迁徙、转移。在后者离去的地方,新的产业基因获得孕育、滋长。

      在苏州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园第五期工程的创意产业园,记者看到,一座厂房被改造成了“创意泵站”。只见这座泵站外墙和内墙到处是街头涂鸦,一望而知进驻的都是创意企业,而里面更保留了盘旋曲折的水泵水管,貌似原始粗陋的背后却体现了一种艺术的原生态。记者随后从国际科技园一位官员处了解到,原来这座厂本就是座水泵厂,后来因产业转移外迁,厂房保留下来被改造成“创意泵站”,寓意创意如水泵开闸般涌流。

      而里面进驻的公司也的确应了它的名称原意——记者看到,这里集中了大量动漫企业和广告公司,此外还有一些软件和互联网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一家名为“儒豹”的手机搜索网站公司,立志成为手机平台上的百度、谷歌。公司CEO韩松向本报记者介绍,他原本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另一栋商务大厦里办公,但来这儿后发现这里不仅租金便宜,而且因进驻的都是漫画家、设计师,整个气氛也很自由。

      “中国有6亿多手机用户,电脑用户才2亿多,有4亿人只有手机没有电脑,正在兴起的手机上网大潮会产生异常巨大的市场机遇。”韩松说这话时显得踌躇满志。他认为,3G时代的来临,正是手机上网的契机。

      随着国际科技园的崛起,如今的苏州工业园区也已成为一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这些年来,苏州工业园区不断强化“择商”、“选资”的观念,注重优化项目结构,科技型企业呈现出集群式、基地化发展趋势。

      在园区内,已先后建成了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火炬计划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基地等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以集成电路、光电、软件、动漫、汽车与航空零部件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正在苏州工业园区初步形成。

      蜗牛、儒豹这样的高新企业的集聚,VC、PE投资机构也随之而来。

      J·刘易斯是美国一家中等规模基金的亚洲区事务主管。作为LP,他的职责就是将钱交给那些值得信任的GP。8月的一天,他冒着酷暑在苏州、常州一带的工业园区之间转悠。“我们打算把钱交给上海一家VC机构,我发现他们在江苏投了很多项目,我要亲自来看看这些企业到底怎么样。”看了4家企业之后,J·刘易斯基本上确认上海那家VC机构的投资水平不错。“真没想到中国也有这么有创意的企业。”J·刘易斯感慨道。

      事实上,起步并不早的苏州日益成为中国本土创投企业的重要聚集地之一,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上海。

      根据苏州市的公开数据,该市共有35家创投企业纳入备案管理,注册资本总额101亿元,实收资本总额64亿元。而该市创投企业管理的创投资金则达130多亿元,从业人员350多人,累计投资创投项目258个,其中去年投资了79个;创投项目累计成功退出28个,其中通过企业上市退出的创投项目有3个。

      值得注意的是,该市的创投企业主要集中在园区和高新区。2008年新增的21家创投企业中,有14家注册于园区。

      “苏州发展外资VC、PE的条件肯定不如上海,但以苏州现在的基础,成为继深圳之后的全国第二大本土创投聚集的城市,完全是可能的。”上海一家知名VC机构的合伙人这样表示。他承认,VC机构之所以愿意去苏州,除了苏州市政府重视创业投资,给的政策好之外,也和苏南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密集,容易找到合适的投资对象有关。

      

      光伏产业样本

      为什么高新技术产业能在江苏兴起,并成为江苏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光伏产业在江苏的崛起也许能说明问题。

      江苏是国内光伏产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不断诞生光伏企业明星的所在。“这个大好局面和整个江苏从省到市一级政府对光伏产业的全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江苏省能源研究会秘书长魏启东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为了扶持尚德电力的发展,无锡红色创投在尚德电力“一进一退”的故事在业界早已耳熟能详。“如果当时无锡没有把钱投给施正荣,很可能就没有今天的江苏太阳能产业;如果当时施正荣的商业计划书被秦皇岛、大连或上海中的某个城市接纳,那也不会有江苏太阳能产业的今天。”江苏太阳能的许多业内人士经常这样感慨。

      也许施正荣能被无锡接纳,并拿到了红色创投一大笔钱有偶然因素,但江苏省对光伏产业的大力支持却能说明为什么江苏会成为世界上光伏产业最发达的地方。

      据魏启东介绍,就在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的3月26日,江苏省就在南京召开全省工业大会。那次会议邀请了包括新能源行业在内的12个行业代表性企业参加会议,其中,无锡尚德、常州天合等光伏企业也应邀出席。

      那次会议的一大亮点是推出12个振兴工业的规划。而和其他地区不太一样的是,作为光伏大省的江苏特别推出了振兴新能源发展规划,对太阳能、风能产业发展和装备配套制定了2009-2011年的三年规划。该规划确立了徐州、扬州、连云港为多晶硅产业基地,并规划2011年全省达到3万吨多晶硅生产能力,但省内其他地方则不再布新点。规划纲要并提出了发展新能源的政策支持意见和推进措施,确定了全省三年260MW太阳能发电的财政补贴政策。

      到今年6月份,江苏省又趁热打铁推出了《江苏省光伏发电推进意见》(下称《意见》)。这份《意见》显示,2009-2011年江苏省计划新增光伏装机分别为80、150和170MW。同时,实施“屋顶并网发电工程”、“建筑一体化并网发电工程”和“地面并网电站工程”三大工程。至2011年,建成屋顶并网发电工程260兆瓦。2009年建成80兆瓦;2010年建成150兆瓦;2011年建成30兆瓦;到2011年建成建筑一体化并网发电示范工程10兆瓦;到2011年,建成地面并网电站示范工程130兆瓦。

      本报记者了解到,相对于国家财政补助资金主要对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给予补贴,江苏省此次建立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光伏并网发电电价补贴,补贴光伏发电项目目标电价与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的差额。具体依据江苏省物价局核定的光伏发电上网电价目标,确定分年度补贴额度。2009、2010和2011年地面并网电站目标电价(含税)分别为2.15元/千瓦时、1.7元/千瓦时和1.4元/千瓦时。

      “这就是国内期待已久的固定电价补贴政策。”一位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说,“在海外,固定电价已成为政府补贴光伏发电的一个主流政策,因最早在德国推行,被誉为‘德国模式’。后者已被实践证明是最好的光伏补贴模式之一。江苏由此也成为中国在固定电价补贴政策方面的‘吃螃蟹者’。”

      

      “狼来了”也不怕

      曾经的苏南模式因高度依赖外资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常饱受诟病。苏南研究专家焦新望曾指出,以外资为主的开发区是一种典型的“经济飞地”。一些地区对投资巨大的外资企业都采取了免费送地的政策,同时还代建厂房,外资企业可买可租,大大节约了外商的投资成本,但退出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了。同时,苏南的外资似乎还游离在本地经济之外,外资内资两张皮。

      有专家曾担心,一旦全球经济出现危机,严重依赖于外资的苏南地区怎么办?

      专家的担心在去年全球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后获得部分应验。去年一季度,苏州全市出口增幅和合同外资就出现大幅回落,利税和利润分别回落29.4和35.9个百分点,这是多年来少见的现象。以至于苏州市委书记王荣叹道,“这几年一直在喊‘狼来了’,现在终于看到了狼的影子。”

      幸而,早在“狼”真的到来之前,苏南已开始未雨绸缪——产业升级就是一件“防狼”的利器。

      以常州为例,其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提出以装备制造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及制药产业、新能源产业五大产业为重心。颇具意味的是,这五大产业与去年9月16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规划的产业布局竟殊途同归——后者明确规定:“以沪宁、沪杭甬沿线为重点,发展具有先导效应、发展潜力大的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

      “产业升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地区的产业调整不是一蹴而就的。一种是通过增量实施调整;第二种则是通过引进新技术来改造升级;第三种是通过淘汰落后企业来促使产业的整体升级;第四种是通过企业资本运作来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并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常州市委一位副秘书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他介绍,常州最早是一个纺织占比很大的城市,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占到半壁江山,但设备技术水平还不是太领先。此外,机械产业比重也不小。发展到现在,常州转变为以五大产业为重心,分别是装备制造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及制药产业、新能源产业。

      而最近今年,常州除明确提出五大产业发展外,还提出要成为创新型城市。为此,常州市办了一个科教城,目的就是实现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实现产学研相衔接,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同时,鼓励海外留学人才归国,引进了很多这样的人才,有些非常成功。

      事实上,在21世纪初的几年里,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提出经济转型、并意识到经济转型重要性的省市并不少,广东、浙江的一些城市也早在2002年前后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为何这些城市受金融危机影响还是很大呢?

      江苏省近几届政府经济结构调整下决心大、对高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支持力度大肯定是最重要原因之一,但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

      “产业结构是很重要的原因,苏南地区尽管一直以外资制造业为主,但这些制造业多数也和高新技术有关,最近10多年里,外资企业为苏南培养了大批技术专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这些人才可以在外资企业工作,但当然也可以跳槽到民营企业,甚至干脆自己出来创业,这些人才优势在浙江多数城市是不具备的。”上海一家咨询公司CEO林辉星表示,“浙江拥有这样人才优势的城市只有杭州一个,广东也就深圳和广州拥有这样的优势。像温州、东莞这样的城市,想走技术路线也难,这两个城市原来的多数产业需要的便宜劳动力而不是技术人员或工程师。”

      也有专家认为,江苏经济转型相对成功,除了政府决心大、支持力度大之外,还有一个是江苏独特的区域经济布局,“江苏南北经济差距非常大,全省都是平原、建设用地相对宽裕,苏南产业转移可以在本省内循环。而浙江和广东省内多数是山地,浙江经济发展相对均衡,产业转移只能流出省外,广东经济相对不发达的粤东、粤西和粤北都是山地,这些地区的经济承载力相当有限。”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李华芳如此分析。

      ■资料

      苏南模式的第一次升级

      苏南地区诞生中国第一家乡镇企业(无锡春雷造船厂)后,早在1983年,费孝通先生首次提出“苏南模式”的概念,指苏南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进行非农化的方式和路径,涵盖的代表城市包括苏州、无锡、常州三市。

      20世纪80年代,“苏南模式”曾享尽无限荣光、风靡一时,也和“温州模式”并称为引领中国乡镇经济发展的“双子星”。但由于产权不清等原因,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当地乡镇企业效益严重下滑,相关指标被浙江乡镇企业全面超越。

      20世纪90年代后期,苏南乡镇集体企业相继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基本上把乡镇政府对乡镇企业的直接支配权从企业撤出。由此,旧“苏南模式”轰然解体。

      2000年后,乡镇企业模式被以外资制造业为主的新“苏南模式”所代替,这种模式成功的关键是想尽办法给外资企业优惠政策,如免费送地、代建厂房、减免税收,这些优惠政策让苏南成了外资最喜欢在中国投资的地区之一,也让苏南有了“世界制造业中心”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