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海外财经
  • 8:路演回放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2009 8 21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8版:理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8版:理财
    姗姗来迟的反弹究竟能走多远
    基金与“死多头”
    行情进入筑底回升阶段
    今日视频·在线
    “岛形反转”已形成 “左侧交易”还是“右侧交易”
    股指将延续反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基金与“死多头”
    2009年08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阿琪
      ⊙阿琪

      

      “地球人都知道”,在今年的行情中,基金是最迟结束“冬眠”而苏醒的,在第一季度市场狂炒政策刺激题材的行情中,一方面题材性行情不合基金的“胃口”;另一方面,“看数据做行情”的基金对宏观经济仍感到悲观,成为此阶段行情的旁观者。到了5、6月份,随着数据对一季度经济底的确认,基金预感到经济复苏的进程可能会超出预期,结合年中投资策略的修正,在2600点—2800点区域才全面“空翻多”。在行情向上的过程中,晚来的必然晚得利,最迟“脑筋急转弯”者在行情面临调整的时候,必然最迟纠正惯性思维,因此,在目前的震颤性调整行情中,基金依然是市场上最坚定的多头。在行情调整初期及其调整过程中,基金持仓比重的变化对此已有充分的反映。

      不仅仅在本轮行情中,从历史看,基金大举减持在行情底部、重仓在行情头部几乎已成为一个惯例。很难说这是基金经理投资水平低下的原因,更多的因素在于基金的投资行为会被动地受到市场赎回与申购的影响。在行情低迷阶段,受投资者信心低落的影响,基金赎回的压力必然较大,因此往往会出现被动性的减持。而在行情高热阶段,一方面市场申购火爆,基金“不差钱”,另一方面,此阶段往往是基金净值竞争处于白热化的时候,为了眼前净值的好看必须重仓。不论是什么原因,从市场机制上来说,当市场上最理性的机构投资者的买卖行为也变得不理性的时候,行情必然是处于至少是阶段性的底部或者头部阶段。因此,从A股市场诞生共同基金以来,基金从来不曾是市场的价值发现者,也不是行情趋势的终结者,更多的是行情趋势的推动者。

      投资者已经认识到,那些投资咨询公司是市场中最坚定的“死多头”,因为不论行情趋势是涨是跌,只有不断地看多,咨询公司才能卖出更多的咨询报告。目前相类似的情况同样出现在基金的投资意识和它们的投资行为中,基金成为“死多头”的原因在于:一、由于A股市场是单边做多机制,基金订有不能空仓的契约,要实现净值增长,只能以做多为主,做空更多的只是为了调整仓位结构的需要;二、与咨询公司卖报告一样,基金看多做多也能多卖基金,可以减小赎回的压力(基金如果看空与做空,意味着净值呈下跌趋势,谁来申购你的基金);三、基金是投资类机构,未见基金公司有成体系、成规模的研究部门,“靠自己的脑袋”进行投资的基金与基金经理越来越少,依赖卖方机构研究成果的程度越来越大。一方面,在单边做多机制的市场中,看多的势力比看空的势力总是大很多,另一方面,卖方机构为了争取和吸引基金这样的核心客户,在投研报告等服务方面总是会提供更多具有吸引力的投资亮点。久而久之,基金经理脑袋中的做多思维越积越多;四、基金的“净值比赛”很多时候是个“比傻机制”,在行情缺乏买卖依据的阶段,基金们经常会出现“一买大家都买,否则唯恐净值落后”的情况。因此,在“净值比赛”的压力下,“底部与头部比功力,涨跌过程中比毅力”的投资机制在基金行为中很难得到真正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