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观点·评论
  • 6:上市公司
  • 7:产业·公司
  • 8:海外财经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股民学校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披露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圆桌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专版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晨星排行榜
  • B13:基金·理柏排行榜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焦点
  •  
      2009 8 24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3版:基金·封面文章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3版:基金·封面文章
    专户“一对多”资金猜想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专户“一对多”资金猜想
    2009年08月2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安仲文
      漫画 张大伟
      上周20多家基金公司云集京城报备一对多产品的盛况,直接引发了外界对专户资金大扩容的种种猜想。由于一对多产品的资金门槛大幅降为100万,适合专户的投资人群相比一对一业务瞬间出现了几何级的增长,人们有理由对专户的未来抱以乐观的态度。那么,究竟有哪几类渠道有望成为专户一对多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呢?本期《基金周刊》将予以重点探讨。

      ⊙本报记者 安仲文

      银行的热情将被真正激活

      和公募一样,银行同样将成为专户的最主要渠道,而且没有“之一”。至少目前是这样的。

      由于渠道的缘故,最为重要的资金来源显然是银行。值得一提的是,专户一对多业务与银行的紧密合作很大程度上也有政策上的支持。

      根据中国银监会上个月发布的有关规定,今后商业银行以自己的名义发售理财产品时,其理财产品禁止以任何形式投资于二级市场股票或与其相关的证券投资基金,以及未上市企业股权和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或交易的股份。博时基金指出,商业银行理财资金投资二级市场股票在上个月被叫停之后,基金“一对多”专户理财业务将有效地弥补银行高端理财产品的缺口,此举实际上是在收紧商业银行与信托公司在股权信托投资方面的合作空间,为基金公司通过银行渠道开展“一对多”专户理财业务提供了契机。

      据悉,基金“一对多”专户理财业务开闸之前,基金公司与银行在特定客户方面的合作主要通过专户咨询展开,一般是商业银行借助信托公司发行理财产品,博时、华夏等大型基金公司经常会在这类产品中担纲投资顾问。基金“一对多”专户理财业务开闸之后,商业银行就可以直接和基金公司合作,由基金公司作为“一对多”专户理财产品的发售主体和运营主体,商业银行则充当托管行和代销渠道的角色。这样既可以帮助高端客户更加直接的找到理想的投资产品和专业的投资顾问,同时也有利于基金“一对多”专户理财业务的稳健发展。

      然而,商业银行理财资金投资二级市场股票被叫停后,基金公司与银行建立更为紧密关系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基金公司可以获得更多的客户资金,银行的利益也可能被逐步放大。

      “如果专户理财规模得到有效扩展,另一个受益者可能会是商业银行。”晨星(中国)研究中心钟恒认为,在公募基金销售中,商业银行无疑是主力军,且他们拥有较大的中高端客户群。由于最低投资额仅100万,这类高端客户会成为一对多专户理财的目标客户。若基金公司得到商业银行的帮助,那基金公司专户理财规模得到快速增长将事半功倍。而商业银行可以获得的不仅是托管费和营销费用,还可能涉及基金的业绩提成费用,而这部分费用较公募基金1.5%的管理费更加有吸引力,这也是基金公司大力开发专户服务的动力之一,如果银行能在这部分费用上分一杯羹也是极其“肥美”。但这里的一个风险是遇上市场环境转差时,提成便会大幅减少,甚至零收入。然而假设在市场处于稳定上升通道中,在专户理财上所得到的提成已自然提升,一旦商业银行染指业绩提成费用,那一对多专户理财将加速增加银行在基金公司中得到的收入。

      即便如此,专户一对多的前景依然被基金业人士看好。招商基金副总经理陈喆对记者表示,国内资金的投资需求是非常大的,很多资金四处寻求投资方向和出路,专户一对多业务开闸将是整个国内基金业的重大发展机遇。业内人士也指出,目前美国专户理财的总规模大约是共同基金的十分之一、股票型基金的五分之一。在美国,很多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中,专户占三分之一,公募占据三分之二的比例,而公募和专户创造的利润却旗鼓相当。因此,国内专户理财业务的前景非常广阔。

      上市公司委托理财

      潜力将被充分挖掘

      专户一对多的开闸可能会改变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相对冷清的局面,一直对公募基金进行“小额投资”的上市公司有可能率先成为首批一对多客户。

      根据已披露的信息,目前投资基金专户一对一的上市公司仅有耀皮玻璃和绵世股份,这大大低于市场对专户一对一业务的预期,此前外界普遍认为一对一开闸后,上市公司投资专户的动能将大大增强,但现实却离预期甚远。上市公司冷落一对一产品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可能归咎于一对一业务较高的门槛要求,5000万资金对上市公司而言也绝非一笔小数目。相比投资专户一对一的冷清局面,上市公司投资公募基金的现象倒十分普遍,而上市公司投资基金的规模情况也间接反映出上市公司投资基金公司理财产品的潜能大小。

      综合今年上半年情况显示,上市公司投资基金公司理财产品兴趣很大,但规模普遍较小,多数上市公司买入公募基金产品的规模都不会超过5000万。

      湖北宜化最新披露的2009半年报显示,公司在今年二季度开始借道新基金入市,斥资100万元认购鹏华沪深300指数基金,国元证券则披露其投资长盛同庆B基金的资金规模也仅仅600万,湖北宜化投资嘉实研究精选股票型基金的规模也达不到专户一对一的资金要求,投资上述基金的规模也仅为1000万元。华西村半年报也显示,公司在二季度购买新发基金的规模达到1440万,尽管如此这一规模离5000万的专户一对一要求仍然相差甚远,而且华西村也不愿意集中投资某只理财产品,1440万的资金投向了4家基金公司,分布在3只股票型基金和一只债券型基金身上。

      上述现象表明了上市公司参与基金公司理财产品的投资大都在千万左右,更多可能只有百万级,虽然与一对一专户相比尚存较大距离,但显然正适合门槛大幅下降的一对多业务。显然,一对多将使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事实上,从历史上看,A股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热情是比较高的,只是由于之前券商委托理财出现过较大问题,之后也一直未出现更合适的替代方式,有些上市公司甚至委托了阳光私募进行理财。在专户一对多出台后,基金公司还是有能力满足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需要。

      南方基金李海鹏上周对《基金周刊》记者表示,“专户一对多客户将以购买过公募基金产品的客户为主”。因此对曾经投资小额资金购买公募产品的上市公司而言,专户一对多开闸无疑将激发他们的投资兴趣,而这很可能将改变之前上市公司投资专户门庭冷落的局面。

      海外资金或借道专户一对多

      基金公司的投资顾问业务普遍与专户理财为同一部门,或叫专户投资部,或叫特定资产管理部。

      因此,专户理财一对多业务开闸后,海外资金或QFII的资金也自然会成为基金公司的锁定目标。上海汇利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何震曾向记者证实,海外资金此前频频主动上门联系包括私募在内的国内机构洽谈委托投资事宜,而且将资金化为若干小规模,分散投资于各家机构。

      市场人士认为,QFII资金将资产委托于私募基金操作一方面显示出海外资金对进入国内市场的旺盛投资需求,另一方面也表明对国内私募化投资的认可,而这理论上也意味着QFII资金亦有可能将资产委托于基金公司的专户一对多业务。事实上,国内基金公司此前操作基金专户一对多的方式一直就是借助投资顾问的形式。比如海富通基金就为超过22亿美元的海外资金投资国内股市提供投资顾问服务。

      因此,专户一对多开闸之后,QFII资金直接投资专户一对多就成为一种可能,而基金公司原先掌握的QFII投资顾问客户也自然会成为基金专户一对多的目标客户。

      除了QFII资金外,海外热钱持续涌入国内市场也为相关资金进入专户一对多领域提供了条件。

      来自美国基金研究机构EPFR的统计显示,二季度QFII净流入中国股市资金规模创历史新高,主流QFII合计净流入36亿美元。而涌入中国的热钱规模更是庞大,据联合证券测算,包含QFII在内,二季度约有超过1200亿美元热钱涌入中国,超越了2007年一季度732亿美元的历史高点。

      业内人士指出,上述庞大规模的海外热钱除了涌入国内的楼市和股市外,相当多一部分资金也在四处寻找较为安全的投资方式,由于基金专户追求绝对收益,可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策略,投资形式异常灵活,不受仓位限制,因此,海外热钱的国内代理人投资国内股市时亦有可能会考虑新兴的专户一对多业务,而这也将为海外热钱提供了较为安全的投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