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观点·评论
  • 6:上市公司
  • 7:产业·公司
  • 8:海外财经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股民学校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披露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圆桌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专版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晨星排行榜
  • B13:基金·理柏排行榜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焦点
  •  
      2009 8 24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3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3版:焦点
    金融企业贡献逾六成利润 再显中流砥柱本色
    半年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前20名
    半年报营业总收入前20名
    上市公司三项费用逆势增长
    受困两大难题
    中国外贸亟须寻找新动力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金融企业贡献逾六成利润 再显中流砥柱本色
    2009年08月2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徐锐
      数据来源:聚源数据 张大伟 制图
      再过一周,上市公司2009年半年报披露工作就将落下帷幕。从目前(截至8月22日)1057份半年报所呈现的整体经营数据来看,金融类企业对上市公司整体业绩的支撑作用十分明显;而投资收益的增长则成为非金融类企业的业绩催化剂。此外,随着各行业景气的逐渐提升,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在今年二季度大举增持上市公司股份。

      ⊙本报记者 徐锐 赵一蕙

      16家金融企业贡献逾六成利润

      大盘蓝筹扎堆的金融类企业再一次体现了其对上市公司整体业绩的“中流砥柱”作用。统计数据显示,包括工商银行、中国平安、中信证券在内的16家金融类企业今年上半年共实现营业总收入4860.25亿元,合计创造净利润则高达1641.3亿元,占1057家上市公司2495.05亿元净利润的65.78%。

      与此形成极大反差的是,其余1041家非金融类企业今年上半年共实现15536.77亿元营业总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的76%),但其所贡献净利润却仅占上市公司业绩的34.22%,为853.74亿元,同比下降24.82%。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非金融企业在上半年营业总收入和营业总成本较去年同期分别减少8.80%和6.59%的前提下,其营业利润却较去年同期骤降25.49%,各项费用的支出以及资产减值损失等对上市公司利润的侵蚀由此可见。

      投资收益扮靓中期业绩

      在主业尚未完全复苏的背景下,通过买卖股票获取投资收益已成为一些上市公司改变业绩状况的主要方式。据统计,在剔除金融行业后,1041家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共实现投资收益162.62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44.28亿元增长12.71%,占上述公司营业利润的比重也由去年同期的9.67%增长至14.63%。

      进一步统计发现,上半年投资收益净额超过5000万元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达79家,其中超过1亿元的有45家。数据显示,前45家公司今年上半年营业利润总额为336.77亿元,其中投资收益便为其贡献了114.44亿元,占比达到34%,可见投资收益对上市公司业绩的提振效果。而通过半年报可以看出,投资收益的绝大多数来源于其对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的减持套现。

      以湖北金环为例,在今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同比下降20.8%的前提下,公司报告期内共实现营业利润及净利润分别为1.81亿元和1.67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724.71%、2011.40%。这两项指标的大幅飙升,主要因为报告期内公司择机减持长江证券股权所获的1.89亿元投资收益。因此,公司在上半年主业亏损的情况下,靠抛售长江证券实现了业绩的扭亏为盈。事实上,在1041家上市公司中,投资收益额超过营业利润的上市公司已多达133家。这意味着,在主业利润亏损的境地下,上述公司所获取的投资收益已起到了“喧宾夺主”的作用。

      现金流压力舒缓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今年以来各行业振兴计划的出炉以及央行施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上市公司去年四季度一度绷紧的现金流状况在今年二季度末也得到极大舒缓。

      半年报显示,除8家银行外,1049家上市公司今年6月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合计为10240亿元,该数据较今年年初以及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520.58亿元和489.12亿元。与此相对应的是,上述公司短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报告期末余额则分别6893.72亿元和1297.12亿元,两项短期负债余额已远远低于上市公司上述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

      在具体项目指标中,1049家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上年同期增加1009亿元,达到2732亿元。对此,分析人士表示,在经历了全球金融海啸后,上市公司整体经营性现金流的增加意味着其生产经营已再度回到良性轨道,因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充足的现金净流入,企业才有能力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加市场占有的份额,开发新产品并改变产品结构,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各大商业银行对上市公司贷款融资的力度也日趋加大。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上述1049家公司“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便较去年同期(6247.72亿元)大增28%达到8025.01亿元。

      基金二季度大幅增仓

      伴随着上市公司环比业绩的明显好转以及市场的回暖,基金在二季度对上市公司大幅增仓。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在619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基金持股数量达到226亿股,比一季度末增加18.76亿股,增幅约9%。

      在619家上市公司中,有224家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基金持股数量较上期末上升,增幅在50%以上的达到105家,其中增幅在100%以上的达到52家。增幅最大的当属持有东莞证券40%股份的锦龙股份,该公司上半年末基金持股数量达到2806万股,较上期增仓达到2645.84万股,增幅超过16倍,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基金占到了7席。

      在持股比例方面,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基金持股占流通盘比例超过30%的上市公司为9家,在20%-30%之间的达到52家。比例最高的两家为诺普信和欧亚集团,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基金均占到9家,持股比例分别达到43.72%和40.87%,两家公司的基金持股数量分别较上期增加13.8%和10.61%。

      基金在对大蓝筹方面的态度也产生了分化。例如工商银行、深发展A两大银行股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基金分别减持了30.63%和38.59%,而对马钢股份、南钢股份、首钢股份等钢铁股,基金的增持比例则分别达到51%-91%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