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秦岭今日发布公告,大股东陕西耀县水泥厂拟将所持6266.42万股国有法人股(占总股本9.48%)转让给冀东水泥,每股转让价5.33元,全部转让对价共计3.34亿元。当天,ST秦岭还公告称已收到铜川市人民法院的《民事裁定书》,认为其符合破产重整法定条件,同意受理相关债权人提出的申请。如此一来,ST秦岭重组在事实上已经进入了冀东水泥的轨道。
因进入破产重整程序,ST秦岭26日复牌后简称将变更为“*ST秦岭”,而公司股票将自2009年9月23日起停牌。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股份转让完成后,冀东水泥持股占比仅为9.48%,仍低于陕西省耀县水泥厂15.32%的持股比例。对此,市场普遍认为,破产重整启动之后,冀东水泥势可能会以资产注入等方式,从而获取第一大股东地位。
冀东水泥“攻城”不懈
ST秦岭的重组可谓颇费周折。
大牛市背景下出手的华伦集团,2008年9月25日高调签署重组协议,短短半年却已是方寸大乱、自身难保。随后,2009年2月18日,双双停牌的ST秦岭和冀东水泥在经过3天的深入沟通后,黯然承认双方并未签署任何书面协议,至于日后是否签订国有法人股转让协议,则“具有不确定性”。
有坊间传言,此间在西北地区屡屡得手的中材集团也曾联系ST秦岭,但也无具体结果。
为什么冀东水泥一定要拿下ST秦岭?
冀东水泥副董事长、总经理于九洲表示,首先,是ST秦岭有400万吨左右的产能,加之其还有二期项目,全部建成之后,“冀东在陕西的产能将达到1500万至1600万吨”,可与其他竞争者拉开较大差距,从而具有一定的定价能力和影响市场的能力。其次,可以形成“协同效应”。“如果别人收购了ST秦岭,那么对冀东水泥必然形成一定的冲击”,待整合的后续方案出台,冀东水泥在在陕西相当于有四个生产基地。
此外,受益于经济刺激计划,西北地区水泥生产目前景气度很高,盈利能力也比其他区域略高,在这一区域扩张产能,对准备成为全国性公司的水泥制造商来说是必须的战略布局。而ST秦岭在陕西地区仍具“口碑价值”,“工厂门前拉水泥的车仍然要排队,个别品种都断货了。”同时,铜川市政府决心重组,“市政府副秘书长空降公司就是最明显的证明。”
后续方案仍未揭晓
不过,在当天公告里,冀东水泥虽然承诺了在受让标的股份后,ST秦岭仍然“以水泥、水泥深加工为主业,并支持秦岭水泥发展主业,积极拓展与此相关的各项业务”,却并没有如外界所预期的出现一揽子方案。坐拥陕西水泥第一产能的冀东水泥,此后将以何种方式、何种价格注入哪些资产?将在何时获得第一大股东地位?流通股东需要付出多少代价?都在今日公告中难觅踪迹。由此,其后续方案受到关注的程度大大增加。
对此,ST秦岭董秘韩保平表示,在破产重整方案没有确定的前提下,更深一步的重组方案是不可能出台的,一切行为都要依法重整的情况基础。于九洲也回避了具体方案安排,仅表示冀东水泥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支持ST秦岭恢复元气。第一,将启动ST秦岭内部的系统整合,以期最快地使其进入良性运转的轨道,“我们的工程人员已在24日抵达铜川准备进厂了。”第二,冀东水泥支持ST秦岭加快新线的建设,初步计划是建成1-2条日产5000吨水泥的生产线;第三,将在陕西实行“冀东系”不竞争局面,即扶风、泾阳、凤翔、秦岭“统购统销”。
于九洲明确表示:“冀东在陕西市场的最终整合,不会有大的障碍”。
有市场人士指出,冀东水泥收购ST秦岭之后,还有更大的“后续”可看。原因是由于行业集中度日益提高,多家巨头对冀东水泥一直“深有想法”,如中材集团已与唐山市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海螺水泥则通过二级市场成为冀东水泥的二股东,如此做法显然令冀东水泥没有安全感,也许只有做大自己的规模,才能继续独立地存活下来。一位接近冀东水泥的人士向记者表示:冀东一直希望按自己的轨道做强做大,并不甘于做区域小弟,“此次决定出手ST秦岭,就像诸葛亮六出祁山,属于进攻式的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