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海外财经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期货·债券
  • A4:路演回放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板·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地产投资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路演回放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C81:信息披露
  • C82:信息披露
  • C83:信息披露
  • C84:信息披露
  • C85:信息披露
  • C86:信息披露
  • C87:信息披露
  • C88:信息披露
  • C89:信息披露
  • C90:信息披露
  • C91:信息披露
  • C92:信息披露
  • C93:信息披露
  • C94:信息披露
  • C95:信息披露
  • C96:信息披露
  • C97:信息披露
  • C98:信息披露
  • C99:信息披露
  • C100:信息披露
  • C101:信息披露
  • C102:信息披露
  • C103:信息披露
  • C104:信息披露
  • C105:信息披露
  • C106:信息披露
  • C107:信息披露
  • C108:信息披露
  • C109:信息披露
  • C110:信息披露
  • C111:信息披露
  • C112:信息披露
  • C113:信息披露
  • C114:信息披露
  • C115:信息披露
  • C116:信息披露
  • C117:信息披露
  • C118:信息披露
  • C119:信息披露
  • C120:信息披露
  • C121:信息披露
  • C122:信息披露
  • C123:信息披露
  • C124:信息披露
  • C125:信息披露
  • C126:信息披露
  • C127:信息披露
  • C128:信息披露
  • C129:信息披露
  • C130:信息披露
  • C131:信息披露
  • C132:信息披露
  • C133:信息披露
  • C134:信息披露
  • C135:信息披露
  • C136:信息披露
  • C137:信息披露
  • C138:信息披露
  • C139:信息披露
  • C140:信息披露
  • C141:信息披露
  • C142:信息披露
  • C143:信息披露
  • C144:信息披露
  • C145:信息披露
  • C146:信息披露
  • C147:信息披露
  • C148:信息披露
  • C149:信息披露
  • C150:信息披露
  • C151:信息披露
  • C152:信息披露
  •  
      2009 8 26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6版:地产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6版:地产投资
    楼市“金九银十”供应井喷 价格将继续上涨
    数据解读房地产
    开发商凭什么敢“勇往直前”?
    保障房“受命”提速 担起“保供给”重任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开发商凭什么敢“勇往直前”?
    2009年08月2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于兵兵
      ⊙本报记者 于兵兵

      

      无论用什么理论解释房地产市场化,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一些城市的住房价格确实离普通百姓的可承受能力越来越远。这一轮房地产投资热潮吹大的楼市泡沫,终有萎缩或破灭的一天,这同样是可以预知的。主要的问题是,调整以何种形式,在哪个时间点到来?

      近期上海楼市一个街谈巷议的话题是潘石屹的到来。这个从2002年开始就酝酿进入上海市场的北京商业地产大亨以24.5亿元的价格从摩根士坦利手中接过上海第一烂尾楼——东海广场。从当年大摩的收购价17亿到今天的24.5亿,房价在几年内的涨幅可见一斑。但在潘石屹看来,平均3万元/平方米的价格算是非常便宜。有消息称,潘石屹将在上海继续加大项目储备,甚至不排除获得足可以供10余年开发的天量土地。

      和潘石屹同样看好楼市前景的还有很多人。短短一、两个月内,金地、保利等几家大型开发商的A股再融资额度超过200亿元,这其中还不包括万科的500亿巨额银行授信。另有恒大、宝龙、复地等众多房企加速上市或回归A股。开发商抢钱可谓是“红了眼”。而大举融资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赶紧入市拿地,增加项目储备。

      与开发商跑步进场的局面无法呼应的是政府的屡次收紧信号。除了此前的二套房贷收紧外,近日国土部频繁发出土地监管信号,比如高调公布闲置土地情况,及下半年将严厉打击囤地的消息。

      但是显然,政策对楼市并未起到多大抑制作用,北京、上海等地房价继续节节攀升,房价40%甚至50%的同比涨幅在一些城市的楼盘中随处可见。

      目前的市场是如此矛盾:房价飙升已经脱离正常轨道,政策收紧意图如此明显,开发商却仍然一片乐观。那么,开发商如此“勇往直前”的底气到底源于哪里?又有怎样的政策底线在被开发商揣度和利用着?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仔细分析目前的政策方向。有一点是明确的,政府为了让宏观经济有一定的支撑,必须确保楼市稳定。在此基础上,政府选择了“保成交,保供给”的政策。也就是说,房地产成交量不能降,但房价得稳。

      开发商从中读到了于己有利的信息:加大供给意味着目前供给紧张。供给紧张就给了他们可以在现阶段大胆提价的理由。尽管政府是希望通过加大保障房建设来增加市场供给。但房地产商清楚地看到,保障性住房建设只是一个远期规划。上半年全国只完成经济适用房建设计划的37%即是证明。

      因此当最近国土部越要求严查囤地,开发商就越感到政府对供给紧张的担忧,其立刻提价的冲动就越大。根据上海证券报的独家披露,部分房地产企业在深圳等地大幅提价的做法已经存在。

      开发商乐观看待后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流动性充裕。一家大型房地产企业负责人在最近的一次房地产论坛上表示,预测楼市走向,很多因素都是次要的,最重要一条是信贷与货币。这一点直接决定购房成本与需求热度。

      而从目前政府表态及专家观点来看,下半年流动性大幅收紧的可能不大。目前的货币政策存在微调可能,流动性不会像上半年一样充裕,但也不会立刻完全收紧。尤其是宏观经济尚未完全复苏的今天。

      正因为此,开发商对年底的市场依然乐观。尽管他们深知明年、后年的形势确实很难预料。

      政府的“私心”也很明确,那就是用泡沫换时间:房地产资产泡沫只要没有到无法忍受的地步,就给宏观经济企稳奠定了基础,赢得了时间。下半年的货币如果有更多开始向实体经济回归,从而带动制造业和外贸出口的回暖,那么经济基本面就获得了平滑过渡。彼时,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动作才是“动真格的”。

      这样,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今天楼市的非理性上涨,也完全可以预期在不远的将来,楼市将面临真正的调整。眼下,聪明的开发商们当然也不过是在赌谁会接住接力赛的最后一棒,并酝酿着在下一轮调整中,寻找更便宜的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