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者的不完全统计,从7月24日至今的一个月内,内地外资行共计发行了18款银行理财产品,而它们无一例外地属于结构性产品。为什么外资行在因“问题产品”而被诟病之后,仍然对结构性产品如此偏爱呢?
据悉,近一个月以来,挂钩股票、基金和黄金等商品表现的结构性产品重新大行其道,例如德意志银行发行在上周发行了一款赢势宝4,其标的挂钩香港交易的i 股新华富时A50 中国指数基金;而法国兴业银行的一款产品则挂钩法兴多空新兴市场指数;而东亚银行发行的溢利宝系列23,则是挂钩于中国人寿、中国石油天然气、紫金矿业、百度、盛大互动娱乐等港股的表现。而更吸引眼球的是,白银基金(SLV UP Equity)也被作为了结构性产品的挂钩对象。
“从产品的收益结构来看,外资行新发产品已经更加保守,保本产品的占比在增加,甚至还在今年出现了保证收益型的产品。”普益财富研究员张星表示。“在整体市场偏稳健的情形下,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风险并不大,而是首先保证本金的安全,在此基础上去博取可能的高收益。”而在2007年及2008年两年,外资行发行的产品多为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的最终收益抑或保本与否则跟某只股票、某个指数或利率的表现挂钩,其实也就是博取标的某个时间点的表现,偶然性较大。
“中资银行现在多以信贷类和货币债券类产品为主,而由于渠道和资源的束缚,外资行参与度较低,故这类产品在外资行诞生得也比较少。”瑞士友邦银行上海代表处一位首席代表认为。而据普益财富统计,近一年半以来,中资行发行产品的半壁江山一直被信贷类产品所占据。据此推测,由于存量打包贷款和新增贷款上,外资行均相较没有优势,故继续利用结构性产品维持生计也是外资行必然之选。
另外,外资行客户的投资偏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的产品设计风格。“客户资金量会比较大,风险承受能力也较强一些,甚至有中资行的客户主动来我们行咨询外币的结构性产品。”花旗银行上海分行高级客户经理陈先生表示。“但是,经过金融危机这场大的洗礼之后,外资行普遍调整了结构设计上的激进,按照监管的要求,现在风险可控的产品较为受到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