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海外
  • 8:信息披露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信息披露
  • A4:期货·债券
  • A5:行业·个股
  • A6:信息披露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汽车周刊
  • C1:披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C81:信息披露
  • C82:信息披露
  • C83:信息披露
  • C84:信息披露
  • C85:信息披露
  • C86:信息披露
  • C87:信息披露
  • C88:信息披露
  • C89:信息披露
  • C90:信息披露
  • C91:信息披露
  • C92:信息披露
  • C93:信息披露
  • C94:信息披露
  • C95:信息披露
  • C96:信息披露
  • C97:信息披露
  • C98:信息披露
  • C100:信息披露
  • C101:信息披露
  • C102:信息披露
  • C103:信息披露
  • C104:信息披露
  • C105:信息披露
  • C106:信息披露
  • C107:信息披露
  • C108:信息披露
  • C109:信息披露
  • C110:信息披露
  • C111:信息披露
  • C112:信息披露
  • C113:信息披露
  • C114:信息披露
  • C115:信息披露
  • C116:信息披露
  • C117:信息披露
  • C118:信息披露
  • C119:信息披露
  • C120:信息披露
  • C121:信息披露
  • C122:信息披露
  • C123:信息披露
  • C124:信息披露
  • C125:信息披露
  • C126:信息披露
  • C127:信息披露
  • C128:信息披露
  • C129:信息披露
  • C130:信息披露
  • C131:信息披露
  • C132:信息披露
  • C133:信息披露
  • C134:信息披露
  • C135:信息披露
  • C136:信息披露
  • C137:信息披露
  • C138:信息披露
  • C139:信息披露
  • C140:信息披露
  • C141:信息披露
  • C142:信息披露
  • C143:信息披露
  • C144:信息披露
  • C145:信息披露
  • C146:信息披露
  • C147:信息披露
  • C148:信息披露
  • C149:信息披露
  • C150:信息披露
  • C151:信息披露
  • C152:信息披露
  • C153:信息披露
  • C154:信息披露
  • C155:信息披露
  • C156:信息披露
  • C157:信息披露
  • C158:信息披露
  • C159:信息披露
  • C160:信息披露
  • C161:信息披露
  • C162:信息披露
  • C163:信息披露
  • C164:信息披露
  • C165:信息披露
  • C166:信息披露
  • C167:信息披露
  • C168:信息披露
  • C169:信息披露
  • C170:信息披露
  • C171:信息披露
  • C172:信息披露
  • C173:信息披露
  • C174:信息披露
  • C175:信息披露
  • C176:信息披露
  • C177:信息披露
  • C178:信息披露
  • C179:信息披露
  • C180:信息披露
  • C181:信息披露
  • C182:信息披露
  • C183:信息披露
  • C184:信息披露
  • C185:信息披露
  • C186:信息披露
  • C187:信息披露
  • C188:信息披露
  • C189:信息披露
  • C190:信息披露
  • C191:信息披露
  • C192:信息披露
  • C193:信息披露
  • C194:信息披露
  • C195:信息披露
  • C196:信息披露
  • C197:信息披露
  • C198:信息披露
  • C199:信息披露
  • C200:信息披露
  • C201:信息披露
  • C202:信息披露
  • C203:信息披露
  • C204:信息披露
  • C205:信息披露
  • C206:信息披露
  • C207:信息披露
  • C208:信息披露
  • C209:信息披露
  • C210:信息披露
  • C211:信息披露
  • C212:信息披露
  • C213:信息披露
  • C214:信息披露
  • C215:信息披露
  • C216:信息披露
  • C217:信息披露
  • C218:信息披露
  • C219:信息披露
  • C220:信息披露
  •  
      2009 8 28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4版:期货·债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4版:期货·债券
    减产预期日盛 玉米期货创一年来新高
    铜价已成强弩之末
    马车接力赛
    汇市弥漫谨慎情绪
    “09株城投债”今起发行
    白糖期货发力大涨 市场关注产销数据
    更安全更有效率 央行欲推三方回购业务
    国际期货市场行情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更安全更有效率 央行欲推三方回购业务
    2009年08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秦媛娜
      ⊙本报记者 秦媛娜    

      

      一系列迹象表明,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业务的推进正在加快。昨日,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发布了一份《三方回购业务调查问卷》,并表示此次市场调查受央行金融市场司委托进行。

      

      何谓三方回购

      在银行间市场,回购指交易双方以债券为权利质押所进行的短期资金融通业务。因为场外OTC市场的性质,决定了银行间市场回购业务的质押券一般是由交易双方商议决定,包括券种选择、折算比例等,并且质押券由交易双方自行管理。

      而所谓三方回购,与一般回购的不同点在于,依据有关三方的协议,由托管结算机构作为一方,以专业的担保品管理机构身份对正回购方(或资金融入方)提供的回购债券(担保品)进行专业化管理。

      在三方回购中,回购交易双方在进行交易时,只谈论融通资金的金额、利率和期限,不谈论具体的回购债券,而由托管结算机构从正回购方的债券账户中自动选取足额的回购债券并进行质押等账务处理。

      这种模式将帮助交易者提高不少效率。因为在现有的回购中,不同的债券在交易中的受欢迎程度不同,质押券如何选择以及折算比例究竟定为多少,双方才能达成共识,这其中“讨价还价”都需费一番周折。

      据介绍,目前国债、央票和政策性金融债等利率产品作为担保品一般可以获得市场各类机构的广泛认同,但是并不能按照担保品的面值或净值获得等额融资,而是需要打一定折扣,一般国债、央票等的折算比例大约为1:0.96-1:0.97。

      而相比之下,企业债等信用产品则受到较多“歧视”,多数机构一般不会接受以企业债为质押品的融资需求,即便接受,也会有折扣比例更低等要求。

      

      早在酝酿之中

      在这份调查问卷中,共有34个提供选择项的封闭式问题和一个开放式问题,内容涉及现有回购的使用情况、对三方回购的认知和态度等等,而且问题设计非常细化,每日对担保品估值的频率是1次还是2次更加合适甚至都有提到。

      事实上,推出三方回购业务的计划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早在2006年,中央结算公司总经理吕世蕴就公开表示,考虑研究在我国回购市场发展三方回购,以进一步推动债券回购市场的改革和发展。

      但是至今这一业务的推进并没有明确消息。而此次调查的问卷明确指出,调查主要是受央行金融市场司的委托,并表示:“作为专业的债券投资人士、积极的市场参与者,您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三方回购业务的推出十分宝贵。”

      这是否意味这三方回购的推进有了新的进展?值得注意的是,今年4月份,央行曾发布《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8)》表示,我国应完善债券托管结算机构担保品管理机制,而担保品管理恰恰是三方回购的核心所在。

      早在2007年11月,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的中央债券综合业务系统就已经提供了担保品估值的逐日盯市功能,市场成员可以通过该功能对回购等业务中的担保品足额情况进行风险监控。而在担保品管理中,要对质押券进行更换、追加、退还等操作,恰恰就有赖于成熟合理的担保品逐日盯市计算能力作为前提。

      分析人士称,三方回购一旦推出,对于市场参与者来说,将意味着增加了一个选择机会,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回购交易的安全性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