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信息披露
  • 4:财经要闻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圆桌
  • 8:信息披露
  • 9:半年报特刊
  • 10:半年报特刊
  • 11:半年报特刊
  • 12:半年报特刊
  • 13:上市公司
  • 14:产业·公司
  • 15:半年报数据
  • 16:半年报数据
  • 17:半年报数据
  • 18:半年报数据
  • 19:半年报数据
  • 20:半年报数据
  • 21:半年报数据
  • 22:半年报数据
  • 23:半年报数据
  • 24:半年报数据
  • 25:半年报数据
  • 26:半年报数据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股民学校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披露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聚焦半年报
  • B4:基金·聚焦半年报
  • B5:基金 聚焦半年报
  • B6:基金 聚焦半年报
  • B7:基金·基金投资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投资基金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晨星排行榜
  • B13:基金·理柏排行榜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焦点
  •  
      2009 8 31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基金·投资者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基金·投资者教育
    投资者不可不知的基金成本
    财富背后的逻辑
    基金公司机构业务
    探索中起航
    看不清楚的时候请选择等待
    嫁个有钱人不如理好财
    静观大盘指数起伏
    华安上证180ETF联接基金率先亮相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静观大盘指数起伏
    2009年08月3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巴曙松
      ⊙巴曙松

      

      关于大盘指数的魅力,我清晰记得的,有两个案例,一个是亲身经历的,一个是报纸上看到的新闻。

      先说身边的事情。我的一位在上海的基金公司工作的同学,不幸身患重症,在重症观察室昏迷数日,家人和同学都十分焦急,轮流探望。此君以十分顽强的生命力,在重症观察室苏醒过来,但他本人刚刚手术完、身上插着不少仪器不能说话,大家也只能在窗外探头看看,唯一沟通的渠道,此时就剩下重症观察室的护士传递出来的纸条了。在大家的翘首以盼中等到护士传递出来的字条,原来是两个歪歪斜斜的大字:大盘。窗外的同学用手势显示2500,双方一笑。

      另外一则新闻,是在四川地震时期的媒体上见到的。一位从地震中救出来的受伤的灾区群众躺在病床上,见到背着电脑的记者,就问:你这个电脑可以上网吗?记者说当然可以,有什么需要吗?灾民说,我想上网看看现在大盘如何。

      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大盘指数具有如此的魅力?可能不仅仅是用所谓的沉迷市场等来解释。

      我也就此问过不少市场的参与者,他们有企业家、研究人员、作家等,特别是企业家,我说你们为何放弃经营自己的企业,转身“投奔”股市?不少企业家的回答十分接近——股市是中国所有的市场中不需要审批的,没有准入门槛的,也是相对公平透明的;如果要经营一个餐厅,不知道需要经过多少次审批、接受多少次检查,但是在股市上投资就不用应付这些,在电脑面前,自己独立承担决策的后果,而且还有税收的优惠;做了实业之后,再做股市,感觉十分轻松。

      我在想,我们一直批评说中国的股市估值高,这个高估值的背后,是否有其合理性呢?这种没有门槛的准入,相对平等的竞争,在一个具有浓厚审批管制特征的环境,无疑会具有溢价。一个自然的推演是,什么时候各个行业的管制审批大幅放松了,中国股市估值的高水平可能才会逐步降低下来;另外一个推演是,当前中国经济在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时,希望在政府投资之外,能够找到新的市场驱动的需求,其实要找到应对危机的市场化需求也可以从股市的活跃中找到借鉴,沿用股市放松管制的智慧,降低许多需要严格审批的服务业的准入管制,可能会涌现出许多富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来。

      因此,每当看到有十分自大、蔑视市场内在规律的言论和行为,就有一个建议想对他们说:开一个户,到市场上来漂洗一下,对于自己和市场的看法,必然会清醒得多、客观得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起起落落的大盘,倒像是一所客观的学校,一面清晰的镜子了。

      近二十年来,大盘指数的起落震荡,本身就是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成长的最为鲜活的历史,是学员最多的、关于现代经济运行的一所大学校,也是中国经济不断找到新的活力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