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盘指数的魅力,我清晰记得的,有两个案例,一个是亲身经历的,一个是报纸上看到的新闻。
先说身边的事情。我的一位在上海的基金公司工作的同学,不幸身患重症,在重症观察室昏迷数日,家人和同学都十分焦急,轮流探望。此君以十分顽强的生命力,在重症观察室苏醒过来,但他本人刚刚手术完、身上插着不少仪器不能说话,大家也只能在窗外探头看看,唯一沟通的渠道,此时就剩下重症观察室的护士传递出来的纸条了。在大家的翘首以盼中等到护士传递出来的字条,原来是两个歪歪斜斜的大字:大盘。窗外的同学用手势显示2500,双方一笑。
另外一则新闻,是在四川地震时期的媒体上见到的。一位从地震中救出来的受伤的灾区群众躺在病床上,见到背着电脑的记者,就问:你这个电脑可以上网吗?记者说当然可以,有什么需要吗?灾民说,我想上网看看现在大盘如何。
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大盘指数具有如此的魅力?可能不仅仅是用所谓的沉迷市场等来解释。
我也就此问过不少市场的参与者,他们有企业家、研究人员、作家等,特别是企业家,我说你们为何放弃经营自己的企业,转身“投奔”股市?不少企业家的回答十分接近——股市是中国所有的市场中不需要审批的,没有准入门槛的,也是相对公平透明的;如果要经营一个餐厅,不知道需要经过多少次审批、接受多少次检查,但是在股市上投资就不用应付这些,在电脑面前,自己独立承担决策的后果,而且还有税收的优惠;做了实业之后,再做股市,感觉十分轻松。
我在想,我们一直批评说中国的股市估值高,这个高估值的背后,是否有其合理性呢?这种没有门槛的准入,相对平等的竞争,在一个具有浓厚审批管制特征的环境,无疑会具有溢价。一个自然的推演是,什么时候各个行业的管制审批大幅放松了,中国股市估值的高水平可能才会逐步降低下来;另外一个推演是,当前中国经济在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时,希望在政府投资之外,能够找到新的市场驱动的需求,其实要找到应对危机的市场化需求也可以从股市的活跃中找到借鉴,沿用股市放松管制的智慧,降低许多需要严格审批的服务业的准入管制,可能会涌现出许多富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来。
因此,每当看到有十分自大、蔑视市场内在规律的言论和行为,就有一个建议想对他们说:开一个户,到市场上来漂洗一下,对于自己和市场的看法,必然会清醒得多、客观得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起起落落的大盘,倒像是一所客观的学校,一面清晰的镜子了。
近二十年来,大盘指数的起落震荡,本身就是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成长的最为鲜活的历史,是学员最多的、关于现代经济运行的一所大学校,也是中国经济不断找到新的活力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