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信息披露
  • 4:财经要闻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圆桌
  • 8:信息披露
  • 9:半年报特刊
  • 10:半年报特刊
  • 11:半年报特刊
  • 12:半年报特刊
  • 13:上市公司
  • 14:产业·公司
  • 15:半年报数据
  • 16:半年报数据
  • 17:半年报数据
  • 18:半年报数据
  • 19:半年报数据
  • 20:半年报数据
  • 21:半年报数据
  • 22:半年报数据
  • 23:半年报数据
  • 24:半年报数据
  • 25:半年报数据
  • 26:半年报数据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股民学校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披露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聚焦半年报
  • B4:基金·聚焦半年报
  • B5:基金 聚焦半年报
  • B6:基金 聚焦半年报
  • B7:基金·基金投资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投资基金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晨星排行榜
  • B13:基金·理柏排行榜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焦点
  •  
      2009 8 31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圆桌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圆桌
    “以量补价”整体告败 银行如何“保卫”业绩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以量补价”整体告败 银行如何“保卫”业绩
    2009年08月3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唐真龙 石贝贝 邹靓
      连平
      陈舜
      伍永刚
      嘉宾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连平

      摩根大通亚洲银行及金融服务研究部副总裁    陈舜

      国泰君安金融行业分析师                                伍永刚

      截至8月29日,14家上市银行已全部公布上半年业绩,虽然商业银行在上半年投放了巨量的信贷,但由于净息差的收窄,商业银行“以量补价”的策略在上半年整体宣告失败。

      近期,中国银监会陆续发布系列监管新规,以期从整体上控制银行业的风险。下半年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是否能够保持稳定增长?商业银行如何打响全年利润增长的“保卫战”?作为一个周期性行业,影响商业银行业绩的决定性因素是否会发生方向性转变?本期金融圆桌邀请了三位银行业研究专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本报记者 唐真龙 石贝贝 邹靓

      净息差:见底回升态势已显

      上海证券报:目前有观点认为下半年银行净息差有望见底回升,您如何看待此观点?有哪些因素支撑银行净息差回升?这对商业银行下半年的盈利有何影响?

      

      连平:下半年银行净息差的回升是可以预期的。我们预计今年银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可以达到5—10%之间。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下半年新增贷款之中票据融资还会继续被实质性贷款所取代,这会提高银行资产业务的收益率。这一点我们在7月份的信贷增长之中就可以看出,7月份整个信贷增量是3000多亿元,其中票据融资下降了将近2000亿元。事实上,这将近2000亿元的新增信贷是被实质性的贷款所取代了,考虑到这一因素,实际上7月份新增信贷达到了5000多亿元,这使得7月份银行贷款收益率有了相应提高。下半年估计这一现象还会出现,尤其是在第三季度,因为票据在第一季度发得比较多,到第三季度就陆续到期了,这对整个息差的扩大会有贡献。

      第二,今年以来资本市场的回升尤其是IPO的重启,使得市场上对资金的需求明显扩大,有部分资金流到了资本市场,这带来了一个显著的影响:由于资金需求扩大,货币市场的利率明显提升,而各家银行都有相当大数量的资金在货币市场上运作,利率的上升使得商业银行资金业务的投资收益会相应增加。

      第三个因素也跟资本市场有关。随着资本市场日趋活跃,存款定期化正在发生转变,定期存款的增速在放慢,而活期存款的增速在加快,这对降低银行的付息成本是有利的,也有助于扩大净息差。

      第四个因素跟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和银行的定价政策有比较大的关系。对各家商业银行来说,这也是它们的策略,即对资产负债结构摆布的策略和资产定价策略的考虑。一般来说,银行的资产重定价要先于负债重定价,下半年去年多次降息之后的滞后影响会反映出来,这也将有助于扩大银行的净息差。

      这四个因素对下半年净息差的回升会有明显的贡献。事实上,最近两个月,银行的净息差已经走稳了,可以预计三季度会逐步有所拓展,这对今年整个银行业的盈利提升是有好处的。

      陈舜:今年上半年息差收窄是在预期之内,而下半年息差会见底回升也应该是在预料之中的事情。早在去年年底时,我们就预计今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息差收窄、第二季度基本见底,而今年下半年会回升。

      从现有数据来看,今年5月份多数银行的息差已经达到最低点,6月份甚至有银行出现了几个基点的息差反弹,7月份则会进一步上升。

      那么,支撑下半年息差回升的因素是哪些?第一,中国许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重新定价的期限不同。迄今为止,大部分贷款的重新定价已经完成;在定期存款方面,下半年将有40%左右会进行重新定价,会进一步降低银行成本。这些对银行息差是利好。第二,今年上半年银行贷款中票据占比达到20%左右,尤其第一季度票据较多,而今年上半年票据利率处于相对低的水平。在贷款结构方面,市场较为关心每月新增贷款,但事实上这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要远大于对银行经营的影响。随着票据逐步到期,我认为,即便银行下半年净新增贷款为零,但假设银行能把所有到期票据转换为中长期贷款,银行的收益率就能够提高300多个基点。从敏感性上来说,贷款中票据占比每一个百分点的下降,对银行息差收益就能提供1~2个基点的支撑。

      第三,存款活期化趋势在今年5、6月份就日趋明显,这将使得银行平均存款成本下降。与此同时,包括票据利率等一些市场利率也正在回暖。所以说,今年下半年银行息差收益环比肯定会回升,约10~15个基点。

      从银行盈利角度而言,就银行业2009年全年来看,息差每10个基点回升,将大约带动银行7%左右的盈利。由于银行息差是在今年第三季度逐步回升、第四季度再进一步向上,息差回升所带动的银行盈利也要随之打折扣、预计要打个二五折。

      伍永刚:我们认为,下半年银行净息差是有望逐步回升。最主要的因素有两个,一是银行议价能力有望回升;二是债券收益率曲线上移;此外,银行负债重定价落后于资产重定价,如今资产重定价大部分已完成;还有存款定期化接近尾声,部分银行在二季度已开始存款活期化。

      下半年银行信贷增量少了,但信贷同比仍处高位,银行的净息差回升有助于银行盈利能力提高。这与上半年信贷海量增幅,但仍未实现“以量补价”是反对称的。

      货币政策:利好因素居多

      上海证券报:银行经营对政策的依存度较大,您如何看待下半年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下半年应如何进行信贷投向调整?

      

      连平: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影响是比较大的,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货币政策对银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影响最大的是利率。导致2008年银行盈利状况较好的原因主要就是因为利率水平较高,利差较大。第二个因素是存款准备金率。第三个因素是信贷政策即是否实行信贷总量控制。

      从这三个方面来讲,我个人认为,货币政策短期内出现大的调整的可能性比较小,维持目前政策的可能性比较大。虽然目前经济有了回升的势头,但在多个方面还不平衡,还有不稳固的地方,还需要进一步保持其连续性和稳定性,使得目前经济初步回升的态势能够得到确认。目前“保增长”依然是第一位的,从这个角度来讲,货币政策不会有方向性的调整。

      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的角度来说,今年出现方向性调整的可能性不大,而明年是否调整还要进一步观察,主要是看经济增长的状况和物价水平。目前普遍预期明年物价面临上涨的压力,但如果物价在明年初上涨比较平稳,货币政策不太可能出现重大转变。

      而对于信贷总量控制这一问题,目前央行已经有明确的表态,要更多运用市场化的手段进行调控,这实际上已经否认了信贷总量控制这种行政化的手段。我个人认为,在目前刚刚出现经济回升势头的状况下,根本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再去使用信贷总量控制这种做法。

      在目前的状况下,这些因素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动。但从中长期趋势上来看,未来利率趋势是向上的,这对扩大商业银行净利差有好处。就存款准备金率来讲,未来方向可能也是向上调,这对银行的盈利是不利的。而综合来讲,未来货币政策的调整趋势对银行经营的影响是偏利多的。

      陈舜:从总体货币政策趋势来看,今年下半年仍将处于比较宽松的状态,只是相对而言,今年下半年货币政策会从上半年的超宽松逐步转为比较宽松。从市场关心的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增长来看,今年下半年的投放力度可能会不如上半年。

      对于今年下半年货币政策,目前市场较为一致的判断是:下半年人民银行不太可能减息,此外,我认为今年年内加息的可能也不大。从银行经营的角度而言,我认为,即便现在监管层不出台任何政策、不做任何表态,商业银行自身也会进行自我约束,银行下半年的新增信贷投放也不可能达到像上半年的7万多亿元。

      至于下半年银行信贷投放结构,我认为,上半年银行主要任务是“跑马圈地”,争抢政府出台的大型基建项目等,票据业务也主要是用来抢占额度;今年下半年,银行的主要任务就转为调结构。第一,今年上半年银行新增贷款已达到全年目标了;第二,随着下半年更多的银行票据到期,会挪出部分空间来,银行可以继续放贷;第三,下半年,银行对于项目贷款等的审批会更趋向于严格;第四,下半年贷款的中长期化趋势会更加明显。

      伍永刚:由于上半年人民币贷款高达7.37万亿元,实际货币政策将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这种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目前状况下对银行经营是有利的。这是因为,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下,银行新增信贷量有所减少,但却有助于银行净息差回升;同时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助于银行控制风险。

      下半年信贷投向调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为了提高信贷资产收益率,适应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的需要,银行将贴现替换为一般性贷款;根据各行业复苏趋势、进程,调整贷款的行业配置;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调整贷款结构;部分银行根据低资本消耗的要求优化贷款结构,降低加权风险资产净额。

      资产质量:远虑大于近忧

      上海证券报:银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半年报显示银行资产质量存在潜在风险,您如何看待下半年宏观经济对银行业经营的影响?银行应如何加强对资产质量的风险控制?

      

      连平:无论是从监管部门揭示的不良资产比率来看,还是从各家商业银行最近公布的半年报数据来看,总体上银行业二季度资产质量的风险还是基本可控的。

      本轮经济调整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比较明显,尤其是四季度以后急速下滑,今年一季度见底,二季度开始回升。在这个过程中,对银行业来讲,如果经济的快速调整对银行的不良资产会带来较大的压力,在今年上半年就应该首先体现出来,但现在看来,整体情况比较平稳。虽然今年上半年银行不良资产的压力比前期有所上升,部分银行不良资产余额增加,但整个银行业不良资产余额仍呈下降趋势。

      总体来看,下半年整体的经济情况要好于上半年,对银行的信贷需求会增加,银行的总体运行情况也要好于下半年,银行体系整体风险基本可控,下半年风险状况还会进一步改善。

      对于银行的资产质量,我们觉得中长期的风险可能更值得关注。今年上半年发放的中长期贷款占的比重比较高,这些贷款大量投入到基础设施领域,未来这些项目的商业可持续性如何?作为重要的还款来源,未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水平是否可以跟还款的实际需要相匹配?这都是将来需要关注的问题。对商业银行来说,要加强这方面的控制和管理,要有前瞻性、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对很多中长期的项目要定期地、有的放矢地进行风险排查。

      陈舜:整体而言,今年上半年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其实是超预期的。我们观察银行的资产质量,不仅要看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还要看不良贷款的净形成率、回收和核销的情况。从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来看,在香港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上半年全部出现了双降。一般来说,大型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都要比中小银行要高,今年来看大型银行由于回收较多、新形成率也处于历史相对低位,因此,今年上半年大型银行不良贷款下降的趋势很明显。

      而中小型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本身就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今年上半年很多中小银行的不良净形成率还是很低的。但是,对于银行来说,不良率要长期维持在1%以下其实是很困难的,由于本身不良基数较低,不良贷款的回收无法全部抵消新形成的不良贷款,在很低的基数上出现上升则会显得更容易。对于中小型银行来说,下半年仍将维持这种趋势,甚至有个别银行还有可能出现不良率的反弹;而大型银行今年下半年不良贷款仍有空间继续出现双降。

      伍永刚:银行业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宏观经济的周期性,但它的综合性更强。中报显示部分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有所增加,存在潜在风险,但下半年乃至明年出现大量不良贷款爆发的可能性并不大,银行总体风险可控。

      下半年宏观经济对银行业经营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经济复苏进程将影响银行的贷款需求和业务规模;二是很大程度上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和信贷成本。

      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内容非常丰富,目前还是要注重以下三方面:完善风险管理制度、流程;加强行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优化贷款行业结构、地区结构,强化贷款资金流向监管;保持适度较高的拨备覆盖率。

      资本充足率:结构性问题凸显

      上海证券报:近期中国银监会密集出台措施,这些措施将对商业银行产生怎样的影响?大型银行和小型银行是否将出现分化?

      

      连平:对于最近银监会出台的政策,我觉得是比较合理的,有利于从总体上控制银行业风险。目前我国银行的附属资本占总资本的比重是比较低的,比欧美的银行要低得多,这也是中国银行风险抵补能力良好的具体表现。

      据统计分析,我国银行业的平均资本充足率在去年底是12%,今年二季度末按照监管部门的测算在11%左右,有明显的下降。对这个现状究竟应该怎么看,我觉得也要实事求是进行合理的分析。从全球银行业的平均资本充足水平来看,11%也不是一个很低的水平。看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还要结合银行的风险资产状况以及对风险资产的抵补能力的状况,即看不良资产的状况和拨备水平,而从这两点来看,中国的银行业都保持着不错的水平。

      不过目前问题是中国的商业银行资产扩张速度较快,2009年是扩张最快的一年,我们有理由相信,明年资产扩张的水平也不会迅速下降,这样一来,就要提前考虑银行资本充足的状况,要提前加以运作,在目前良好的状况上加以改善。

      我觉得目前更应该关注的是银行业资本充足的结构问题。目前来看,几家大银行资本充足水平都在12%以上,即使明年有较快的资产扩张,它们的资本充足也依然能够保持在良好的水平。但有部分中小银行问题就比较大,尤其是那些上市比较早的商业银行,现在有些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经不到9%,所有者权益水平明显下降,而它们的资产还在迅速扩张,对于这部分银行来说,问题比较突出。

      但我觉得从整个银行业来看,这不是一个十分负面的问题,这是银行业发展和资本市场运行经常性出现的问题。如果目前银行业的平均资本充足水平回到12%的水平,需要募集一定量的资金。但未必有必要一定要补足到12%的水平。而在目前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加之商业银行融资的渠道和手段趋于多样化,有些银行还可以到境外募集资本金,募集资本的行为还会在一个不短的时间段内进行,因此商业银行融资不会给市场造成太大压力。

      陈舜: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市场上对于贷款减速、政策变化充满担忧,更多人还把这些和银行短期贷款联系在一起。我认为,监管层对于银行资本的监管和约束,反而是从一种长期的、降低银行系统风险的角度去考虑的,鼓励银行不要太依赖附属资本来扩大杠杆,鼓励银行尽量提高核心资本、转换增长模式,不要过度依赖贷款。比如,若银行间交叉持有次级债继续计入附属资本,这会使得银行资本充足率虚高,而银行系统本身可能很少会有新的资金进入。

      短期而言,新增贷款中大型银行占比较高,然而大型银行资本充裕,即便是把交叉持有次级债从附属资本中扣除,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受此影响下拉0.4-0.7个百分点之间,并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若假设银行明年新增贷款总额与今年一致,那么上述要求对银行放贷会有一定的约束。但是,我认为,即便不设任何限制,明年银行业新增贷款也不会像今年这么高。

      资本补充新政策和信贷扩张下的资本双重约束对于中小型银行的影响则会相对较大。目前多数中小型银行资本充足率相对较低,很多银行都也公告了将采取资本市场融资的方式,而且就融资规模而言,资本市场完全有能力消化。完成对资本的补充后,我预计他们的资本充足率基本上能够维持在核心资本充足率为7%、资本充足率10%的水平。

      伍永刚:近期银监会密集出台了诸多措施,目的是要加强信贷资金管理,充实银行核心资本;促使银行将次级债、混合资本债发到银行系统外等。银监会的这些措施重点是提升银行防范风险的能力,同时从监管执行方面也增加了货币政策微调的手段。

      这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银行核心资本要求提高,资产扩张倍数或财务杠杆下降,导致银行净资产收益率下降;二是银行抵御风险能力提高,银行系统更安全,更稳健。由于银监会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对主要商业银行和其他银行有所区别,因此未来主要商业银行(国有大行、原股份制银行)的经营会显得更稳健,而城商行等其他银行的经营有可能更灵活,更进取。

      上市银行半年报重要数据盘点

                

                                             贷款率      充足率         

                                                        

                (亿元)                                                        

                

            

        

                

             

        

             

        

                

        

            

                

            

            

    银行 净利润 不良         资本         存贷比 
    金额         同比
    民生银行73.7422.07%0.86%8.48%82.74
    华夏银行16.66-13.61%1.55%10.36% 71.59
    交通银行155.79 0.29%1.51%12.57% 66.36
    深发展A23.117.82%0.72%8.62%82.28
    宁波银行7.06-3.22%0.85%12.84% 66.31
    工商银行663.13 2.77%1.81%12.09% 57.60
    南京银行8.011.58%1.37%15.20% 44.97
    建设银行558.41 -4.86%1.71%11.97% 59.47
    兴业银行62.23-4.90%0.67%9.21%71.25
    中国银行410.05 -2.45%1.80%11.53% 67.30
    中信银行70.47-16.28%0.99%12.04% 85.72
    浦发银行67.816.37%0.90%8.11%76.34
    招商银行82.62-37.62%0.86%10.63% 76.37
    北京银行29.230.75%1.14%16.12% 6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