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财经中国
  • 5:路演回放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融资
  • 11:调查·公司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一周策略
  • A8:数据说话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专版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2009 9 1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专栏
    再融资:
    市场双方理念差异太大
    政坛更新:日本经济能换汤也换药吗
    差别资本充足率对银行影响几何?
    伯南克的如意梦与无奈现实
    从伦敦金融城看上海
    深圳又现“抢地”热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再融资:市场双方理念差异太大
    2009年09月0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李敏斌
      ⊙李敏斌

      

      市况不佳,最怕“抽水”,但上市公司偏偏在“缺水”的时候抽水。作为市场“水源地”的银行业目前也面临“缺水”,大规模新增的贷款使其资本充足率下降过快,资本充足率已成为今年国内银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年初以来,为补充资本金,国内8家银行已发、待发次级债规模高达4930亿元,近日有传说银监会正计划将银行交叉持有的次级债从其资本中扣除,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更加严格。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银行将采取股权融资来补充核心资本。目前市场的流动性正处于收缩阶段,而新股发行接踵而来,浦发银行的再融资计划可能会进一步吸走市场上已经十分紧张的流动性,让市场变得更加敏感。市场担心,浦发银行可能开了一个“坏头”,其他银行将渐次排队股权融资。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2008年初,平安集团推出巨额融资计划引发股市宽幅震荡,在某种程度上可说因此终止了上一轮牛市。如今同样的故事即将上演,问题是目前沪深股市能否应对再融资潮?虽然两市较去年年底已大幅回升,但近期在风吹草动之后接连大跌,显示股市信心依然脆弱,尚需维稳;股市的融资功能刚刚恢复没多久,但却承载了太多的希望,新股发行的数量和总体融资规模已赶上2007年,创业板推出箭在弦上,多家上司公司推出再融资计划,如此频繁和沉重的股票发行,将令市场感到压抑。

      尽管历史背景类似,但是市场的演绎却有不同的版本。去年各家公司宣布巨额再融资计划的时候,机构口诛笔伐,投资者用脚投票,引发股市恐慌性抛售。今年上市公司又开始接连宣布融资计划,但市场的反应已经温和、理性了许多,而相关公司在市场流传各种所谓再融资传言之后,总想方设法赶第一时间正面回应,比去年无动于衷任由股价自由落体运动,应该说进步不小。

      现在,投资者在情绪宣泄之余,更应该冷静下来花点时间分析再融资的利弊,客观评价拟融资公司的投资价值。首先,我们要就事论事,不能简单地把再融资等同于“恶意圈钱”。在公开市场,再融资是一个双向选择的事情,投资者不接受的话,上市公司一分钱都筹不到。判断融资是利多还是利空,要看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发展前景和资金用途。当然,融资时间的选择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任何一个负责任的上市公司,首先要维护现有股东的利益,在融资规模、定价及时机上充分征求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意见,尊重大多数股东的意愿,而在不适当的时机推行融资计划,就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果市场不理解、不接受,即便政策护航维稳,也是徒劳。

      但是,市场对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恐惧在各种因素夹击下往往被扩大,而市场闻“再融资”色变,正显示市场投资人与上市公司在理念上的冲突,同时也说明目前股市至少还没有恢复完整的功能。市场对再融资恐惧源自固有思维未转变,而上市公司对再融资的无度需求,则显示了上市公司对市场客观发展规律的漠视。说到底,是否支持再融资,其实并不在于融资金额的多少,而在于拟融资公司确切的发展战略和资金使用方向,虽然短期内扩大股本会摊薄每股收益,但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它未来的增长潜力。

      (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员,现居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