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 于勇
七月份银行新增贷款的大幅回落,被视为流动性被收紧的重要信号,股市也因此大幅下跌。从上半年新增信贷规模超过7万亿,与之对应的是股市上涨60%以上,到如今的下跌,股市与新增贷款的变化几乎完全对应了,这种现象是否合理呢?如果从传统的估值理论看,这无非印证了这个市场充满着投机,因为前期股价的上涨无论用相对价值法,还是内在价值法都难以解释。
为何不用流动性作为一种估值方法呢,实际上它更适合中国的股市。不同市场、不同投资品种之间的估值差异可以用风险溢价水平的高低来解释,而风险溢价又可以分解为信用溢价和流动性溢价。由于我国社会稳定,信用溢价这部分相对稳定,风险溢价水平实际上就是由流动性溢价决定,而代表我国股市流动性好坏的换手率,在过去十年中平均都在5倍左右,应该是全球前十大股市中最高的,更说明了中国股市的流动性溢价应该最低,低到为负值,也就是相对估值水平可以最高。
流动性到底是什么,原意是指金融资产变现的难易程度,比如股票交易非常活跃的时候,卖出或买入对其股价的波动影响比较小,则说明流动性很好。如今,流动性被普遍理解为货币供应量的大小,即原本是指速度,现在被当作规模来理解了。当然,从逻辑上讲,规模即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流入股市资金的增加,从而提升股票的变现能力,即提高流动性,导致股价的上涨,估值水平的提升。这也就是我国上半年M2的增速达到28%、新增信贷规模超过7万亿使得股市大幅上涨的原因。但是,货币规模的扩张只是为股价上涨提供了可能性,并不必然导致股价上涨。实体经济投资机会的缺失使得货币滞留在金融领域,才为股价上涨和估值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必要条件,使得股市交易量的大幅上升,流动性过剩导致估值水平提升的逻辑得以成立。
进入下半年,随着货币政策的宽松度由过度转为适度,股市融资规模大幅上升,从而导致股市流动性的降低,通俗讲,就是单个股票的交易量缩减了,股价自然回落,可见流动性不仅取决于资金的规模,还取决于资本的规模。中国股民历来惧怕扩容,实际上就是惧怕流动性被缩减。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么一个惧怕扩容的股民群体,却偏偏处在一个全球扩容速度最快的市场中,中国股市在短短19年中,已经成为全球市值第三的市场。当然,这也是股民的功劳——全球最喜欢交易的投资者也给证券市场创造了流动性。可见流动性不仅取决于货币的规模和资本的数量,还取决于参与者的交易偏好。
总结全球股市的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特征,会发现在经济复苏的初期,其涨幅都要大于经济高涨期,原因何在呢?有人归纳为心理预期和流动性因素。因此,我大致也可以把我国股市上半年的上涨行情概括为“流动性驱动”的行情,随之而来的回落是对流动性下降的必然修正。但是,随着经济从复苏逐步转入高涨,实体经济投资报酬率的提升,金融领域的货币越来越多地流向实业,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包括土地、劳动力、生产设备等)好转,内外贸的活跃(商品的流动性改善),股市也应该有第二波上涨,上涨的动力就不再是流动性驱动了,而是“价值驱动”的、涨幅有限的理性行情,上涨的逻辑是公司盈利的提升。
不过,实体经济是否很快就能全面回升还难以判断,这还取决于美欧日的经济复苏步伐。但投资者期望流动性再度好转带来的机会似乎已渐行渐远了,而价值驱动的热潮却还未形成,估计明年上半年实体经济的增长会渐入佳境,因此,需要耐心等待来实现“以时间换空间”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