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这句话中国股民一般不信。然而近期股市大跌,倒是对经济做出了反应。不过这种反应不是体现在经济数据上,而是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迷惘!
经济情绪的迷惘表明了对中国增长模式的失落感。过去三十年的中国经济,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产业资本与中国生产要素结合的模式。在此过程中,中国政府承担了三大功能:一是借力外部力量推动制度改革,使政府行政架构效率提高,以适用招商引资及社会民众的需求;二是通过维系沿海与内陆收入差形成的势能,有效吸引数以亿计的廉价劳动力,给出口导向型经济提供“取之不尽”的廉价生产要素;三是在轻型化的出口导向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后,通过国有企业主导的重化工业和地方政府主导的基础产业投资,为外向型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增添动力。
这种经济增长的“中国模式”不可避免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占据劳动大军主体的外向经济部门就业者的工资十多年保持基本不变,长期的低工资导致其积累严重不足,进而造成消费能力低和内需滞后;二是受优良投资环境吸引的全球生产能力聚集中国,造成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请注意,消费不足不是由储蓄过多引起的,储蓄的很大部分集中在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和外向经济的中外老板身上,广大民众消费不足首先是因为收入不高,其次是因为房价高企、医疗教育费用昂贵而社会保障严重滞后。消费不足与生产过剩这对搭档只有碰到美国透支消费这样的“欢喜冤家”才可能形成“恐怖均衡”,也就是说,“中国模式”是以“中国制造、美国消费”这样的组合为前提条件的。
但全球金融危机使美国透资消费模式中断了,上半年美、欧、日三大经济体的进口同比下降超过30%给了中国外向型经济沉重打击。今年1至7月份,中国进出口同比下降2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拖着出口负增长这个巨大包袱,即使投资超常规增长达到35%,消费增长15%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速仍不可避免从高点下滑。
然而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外需的消失不可能长期靠巨大的投资拉动来弥补。中国政府推出的“四万亿”投资计划以及“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无疑带来了上半年投资的高速增长,推动了地方政府新一轮投资竞赛;消费也在重启房产和汽车两大市场、以及家电下乡等政策刺激下高速增长;7.37万亿的新增贷款更是给地方诸侯的投资热情平添动力。但很快副作用就出来了,原来就容易失控的地方投资竞赛立即露出了本来面目,“二高一资”项目死灰复燃,重复建设重放异彩;有着“垒大户”、“傍大款”本性的银行更是追逐各政府项目;政府投资和银行追逐大项目对民间投资发生了挤出效应,迫于无奈的民间资本开始抛弃了实业投资,转而购置房地产和股票,加上货币供应量达到28%的超速增长,迅速将地产股票等资产市场推高。
这就说明,政策部门原本指望靠投资和消费的增长来弥补外需不足的策略难以成功,其实质是:中国基础设施和重化工业建设是围绕出口导向经济展开的,很多民间投资和创业也是面向外需的,外需突然消失使加大投资变为无本之木,而由于各种制度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的存在,基于消费自发增长而来的真正内需增长短期不可能实现,经济刺激政策面临左右为难的尴尬,经济陷入迷惘期。与此相对应,上半年中国股市的大幅上涨是对经济刺激政策和流动性充裕的反应,股市怀着经济复苏的预期坐上了资金充裕的火箭一飞冲天,涨幅一度翻番。时至今日,虽然经济复苏的迹象更加明显,但基于对模式转型的迷惘,股市与经济政策一起陷入迷惘。
栏目联系方式:yyou200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