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财经中国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调查·市场
  • 12:车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市场纵横
  • B1:披 露
  • B4:数据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2009 9 4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财经海外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财经海外
    匹兹堡金融峰会倒计时 欧美央行高唱维稳
    海外并购好不热闹
    “三字经”让国企照照镜子
    受伤债市发出回暖强音
    美联储离胜利渐行渐近
    一听吓一跳!
    美证监会承认多次错失揭露麦道夫良机
    辉瑞公司因不当营销被罚23亿美元
    A股带动亚太股市上涨
    欧元区生产者价格指数7月环比降0.8%
    韩国经济二季度环比增2.6%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海外并购好不热闹“三字经”让国企照照镜子
    2009年09月0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朱周良 ○编辑 朱贤佳
      ⊙记者 朱周良 ○编辑 朱贤佳

      

      这几天股市投资人有些郁闷,美股连跌四天,欧洲股市也连挫三日。不过,在沉寂已久的企业并购市场,过去的这一周却是“风景这边独好”。

      周四,日本第七大制药商大日本住友制药宣布,出价约27亿美元,收购美国同业Sepracor公司;而在几天前,“白雪公主之父”沃尔特-迪士尼刚刚向“钢铁侠的主人”Marvel娱乐公司送上40亿美元的聘礼。几乎在同一天,还有一桩规模高达55亿美元的能源行业并购交易公布。

      在本就不如前两年活跃的市场,陡然出现的交易小高潮,也让各家投行的并购顾问们迎来了近几个月来最忙碌的一周。

      不难发现,在经济乍暖还寒的现阶段,企业并购活动有了一些更为鲜明的特征。首先,从收购的性质来看,眼下的并购交易多是企业主动出击,寻找新的竞争优势和进一步开拓市场。企业管理者们敢于和愿意在现在出手,是基于对企业自身和宏观经济前景的乐观预期。这与前两年在危机中的被迫“甩卖”,性质完全不同,

      其次,从行业来看,金融行业已不再是并购交易的多发地带。过去几个月中,大型企业并购交易广泛涉及科技、能源、娱乐以及制药等诸多行业,特别是制药和能源行业。

      当然,在整体经济复苏仍未完全确立的背景下,并购市场还远未到能重现前两年辉煌的时候。和就业一样,企业并购活动往往也是经济复苏过程中的一个滞后指标。只有当GDP增长数据明显好转之后,并购活动才会显著升温。即便是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全球并购金额也下降了近四成,更不用说相比创下历史最高纪录的2007年。

      说到并购,就不能不提中国,尤其是近几年,中国的公司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并购舞台。而每每有中国公司参与或是沾边的交易,也总会出现在国际媒体的头条。不过,不知道是国人期望过高还是为何,中国公司的国际化步伐迈得并不顺利。

      笔者不是并购专家,但亦想以一个媒体人的视角,试窥外国公司在并购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或是失败教训,或许可以为中国企业所用。

      用三个字来概括成功的企业并购,可能就是:稳、准、狠。

      所谓稳,就是在出手前做足功课,稳扎稳打,切忌过于高调。有个感觉就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并购的消息往往会过早被暴露,而不少外国的大型并购,都会到交易即将宣布前的最后时刻才会见诸媒体。不管是有意或是无意而为之,过早泄露收购意图对最终成功完成交易并无什么好处。

      所谓准,关键是要找准适合自己的目标。比如大日本住友制药找到Sepracor,一方面希望利用后者的销售和营销资源,打开庞大的美国市场;另一方面的考虑则是,Sepracor近几年一直在走下坡路,其多项专利很快就面临到期,在并购谈判中处于明显弱势。

      最后则是狠,认准目标就要敢于下手,尽快“搞掂”,不拖泥带水。一些国内批评人士认为,中铝的一大失误,就是给了力拓太多“起死回生”的时间,让后者有了讨价还价的筹码。类似不够“狠”的情况,在通用欧宝案中也依稀可见。几个月前,加拿大车商麦格纳几乎一只脚迈入了欧宝的大门,但随着破产程序的完成以及美国汽车业的整体回暖,通用已不再那么急于解决欧宝的问题,并且开始向竞购方提出更多要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