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中有70%以上的价格运动都可以从均值回归的角度去理解去把握。即便是一些看起来幅度十分巨大的不均衡运动,本质上也与均值回归这一概念有关。
比如在沪深股市历史上有2次巨大的泡沫化行情。一次是1993年的1558点,一次是2001年的2245点。2次运动结果都使沪深A股的平均市盈率到达66倍以上。一次是70倍,一次是66倍。而2007年的6124点,两市的平均市盈率达到了68倍(都以上一年的每股税后利润计算)。这是对价值极限均值的回归。
再比如,从1994年以来,沪深A股的平均市盈率以上一年每股税后利润计算,最低值分别在12至18倍之间,平均算下来约16倍。而去年的1664点时大约就在15至16倍之间。这是对价值底线均值的回归。
除此之外,还有对平均上升速率的回归。我们曾绘制了一幅以12.41%(沪深上市公司年平均利润增长率)为平均上升速率线的上证指数月线图。其中的一条直线是以年均12.41%计算的上证指数理论值,曲线是从1995年底以来各月上证指数的月平均值。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1997年5月1510点的调整,还是2001年的2245点调整,本质上都是对平均上升速率的回归运动。不同的只是,前者在回归到平均上升速率线附近就结束了调整,表明这是牛市调整。后者回归到平均速率线后仅仅是止跌反弹,随后就跌破了平均速率线,表明这是熊市调整。
跌破了平均上升速率线后,大盘又有2次回归运动。但2次回归都在碰到平均速率线后就回头。说明一旦大盘跌破平均速率线,它就对大盘具有强大的压制作用。
2006年和2007年的大牛市本质上也是一种回归运动。我们以平均速率线为基准,如果大盘月平均值高于平均速率线,就以月平均值除以速率线;反之就以速率线除以月平均值。结果是:2005年最低时,该数值为1.92;2007年最高时该数值是2.18。两者之间相差0.26,基本上是一种对称性运动。更有趣的是,从1995年底到2009年7月止,164个交易月,无论是平均速率线÷月均值,还是月均值÷平均速率线,其和都是1。表明整个市场的运动就是以12.41%的平均速率线为中轴的“上升对称”运动。从这一角度说,1664点的行情也是一种回归运动,是对平均上升速率线的回归,其月均值的最高点正好打在平均速率线上。
除了价值回归运动,在股票市场中更常见的是对市场价值的回归。所谓市场价值,说白了就是股票交易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被买卖双方共同认可的中间价格。它可以是市场轮廓理论中的价值中枢,也可以是我们寻常说的密集成交区和平均成本线。
从这个角度说,6124点的下跌也是对价值中枢的回归运动,因为从1991年以来,上证指数形成的最重要的价值中枢就是1638点。下跌到这一点位附近,对价值中枢的回归运动也就结束。
也是对市场成本底线的回归运动,因为过去18年市场的最低交易成本线就在1700点。
同样从这个角度说,3478点的下跌是对过去18年市场平均成本的回归,因为上证指数有史以来的累计平均成本线就在2850点。
市场的运动就是不断从均衡到不均衡,从不均衡到均衡。每一次巨大的不均衡运动,其背后都隐含着一个更大的均衡运动,如998——6124——1664——3478,这3轮巨大的不均衡运动其本质都是一种幅度巨大的均衡运动。只是因为幅度太大,所以从寻常角度看,它们都表现为一种巨大的不均衡。
目前,这种巨大的不均衡运动已经结束,因为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回归了。所以本次回调基本上就是两种情况:一种是以2850点为中轴作均衡运动,这是一种相对弱势的均衡运动。一种是依托2850点的平均成本线,以3000点(这是2007年1月以来上证指数的一条价值中枢)为中轴作强势均衡运动,别的盼头暂时无有。(作者为上海智晟投资有限管理公司首席经济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