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显示,8月,9只QDII基金平均月跌幅7%,而国内A股基金的净值则平均下跌了15%以上。⊙见习记者 朱宇琛
“QDII的专户业务将启动一个全新的市场,这个市场的规模未必比QDII的公募基金小。”一家正在准备QDII专户业务的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我们银行方面认为,现在已经到了投资QDII的好时机。我们准备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启动QDII基金的推荐。”交通银行某支行行长说。
“QDII的目标市场是一个地域非常广泛、投资工具高度多样化、同时波动性差距非常大的全球市场,这样的市场内可以设计很多本地市场完全无法提供的投资产品,将挖掘和创造庞大的市场需求。”一家合资基金公司的老总说。
从渠道到公司、从亲历者到旁观者,QDII正在吸引越来越多人的注意力。
饱受诟病的QDII基金,似乎离“涅槃重生”的日子越来越近。
以专户之名回归
低调了近两年的QDII,开始通过“专户”重新登上大众的关注舞台。
“我们刚好做了相应策划和沟通,邀请您下周二(9月8日)下午到公司与海外投资团队进行访谈。”这是嘉实基金上周末给本报记者发来的邮件,他们正在策划海外投资团队在媒体上的集体亮相。嘉实已经开始启动QDII专户业务,并获得了外汇额度的重新授权。
国内最大的基金公司华夏,也已经于日前宣布旗下的QDII专户业务“整装待发”。华夏基金国际投资总监程海泳表示,华夏把投资目标放在了新兴市场上,设计了四类产品:高成长股票产品、特定行业精选产品、基金精选产品、高信用偏债产品。
南方基金也同样于日前表示,公司旗下的QDII专户业务已经进入合同细节的协商阶段,只差最后签订。
上投摩根则透露,公司一直以来都把国际化投资管理作为重点业务发展方向之一,已经开发出的产品方案包括投资香港等周边市场的理财计划、投资单一国家市场的计划以及全球主题类投资计划等。其中的一些产品正在与潜在客户沟通。
而此前成功运作交银环球基金的交银施罗德,已经在专户业务上抢得先机。“截至8月底,交银施罗德已经完成三单QDII专户合同的签署。一位客户选择投资香港、美国、新加坡市场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一位客户选择投资香港市场股票,一位客户的选择投资美国市场股票。”交银施罗德基金日前透露。
形势再清楚不过,业内最大的基金公司都纷纷开始深入QDII专户业务。四家国内最早发行QDII基金的公司全部在暗中发力,无一落后。而新进者也雄心百倍,图谋远大。
悲情后的雄心
现在QDII的雄心,应该从过去难以言说的痛中酝酿。
股票型QDII基金的生日从2007年9月12日南方全球精选的发行开始计算,期间经历的天渊两极,至今历历在目。
2007年9月12日,上证指数报收于5172点,中国还正隔绝于海外已经显现的次贷隐忧,经历着最狂热的资本狂欢。在“国内流动性过剩,分散投资以控制风险”的基调下,投资者对鸣笛远航的QDII热情爆棚。新基金一发行就被超额认购,上投亚太优势甚至以发行当日有效认购申请金额1162.6亿元的记录一举刷新基金首发历史,最后不得不启动末日配售机制。
然而,高烧的资本市场却骤然遇到扑面冷雨,次贷危机好像在一夜间袭来。“生不逢时”的QDII还没有带领内地基民领略到海外风光,就已经无可避免地被卷入全球金融海啸之中。首批出海的4只股票型QDII基金——南方全球、华夏全球、嘉实海外和上投亚太——成立没多久便纷纷破发,之后是净值“腰斩”,最后跌进“三毛”区间。近700万基民几乎来不及反应就被一把套住,难以动弹。
事实上,直到目前,首批4只QDII的平均跌幅仍然达到36.4%。也正是因为QDII让基民受伤如此深重,直到两年后的现在,当银行渠道开始尝试性地向客人推荐时,大部分投资者仍然“闻QDII色变”。
但需要看到的是,同样在两年后的现在,转机似乎出现了。
2008年10月份以来,新兴市场又一次以强劲走势夺得了全球瞩目,亚太地区体现出的巨大投资机会让QDII经理们集体“亢奋”,反攻开始。
根据来自彭博的数据,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二季度,恒生国企指数累积上涨20.8%,印度市场上涨10.2%,马来西亚上涨5.6%,印尼上涨2.8%,新加坡上涨1.1%。可与之相对比的是,作为成熟市场的美国,道指累积下跌22.2%,澳洲市场下跌14.8%,英国下跌13.3%,日本下跌11.6%。重仓港股,瞄准“中国概念”的QDII们,无疑一片阳光灿烂。
2009年第二季度,是新兴市场股市自1988年有记录以来涨幅最大的一个季度,也是美欧股市十年来涨幅最大的一个季度。投资者过度抛售股票之后迎来一场大反弹,从3月初的低点上涨超过30%,其中新兴市场上涨超过50%。
股市的强力反弹使得QDII基金业绩在二季度大幅上升,平均净值增长率达26.8%。其中,净值增长最快的海富通海外单季净值增长43.12%。交银环球、嘉实海外、工银全球和上投亚太的净值增幅也都达到了30%以上。
或者也可以就刚刚过去的八月来看,正当A股基金的基民们因为强烈震荡而经历史上“最惨八月”之时,9只QDII基金却因海外市场在8月的全面抗跌而大幅跑赢国内基金。
统计显示,8月,9只QDII基金平均月跌幅7%,而国内A股基金的净值则平均下跌了15%以上。QDII没有再重演集体破发的悲剧,海富通海外和交银环球的基金经理不约而同对记者感叹,“终于可以向投资者证明QDII也是可以赚钱的。”
QDII正在经历一个逐渐挥别悲情重拾信心的过程,这种过程通过市场反馈了出来。采访中,多位基金负责人告诉记者,“无论机构还是个人,对QDII的兴趣都正在升温。”而从QDII专户业务的全面启动来看,似乎机构的动作更快一步。
额度困境解决有望
但是,要真正开始运作QDII,却需要通过证监会和外汇局两方面的审核。而其中一个核心条件——外汇额度,就曾经是困扰各公司的瓶颈。然而,从本报了解到的最新情况来看,这个问题正在逐步解决之中。特别是几家已经获得外汇额度的公司,已经批量获得了老额度的重新授权。
根据外汇局2007年末的统计,此前业内已经有华安、华夏、南方、嘉实、上投摩根、工银瑞信和华宝兴业7家基金公司总计获得了285亿美元的外汇额度。其中,华夏、南方、嘉实和上投摩根各获50亿美元,工银瑞信和华宝兴业各40亿美元,华安5亿美元。
据了解,由于QDII为新开展业务,外汇额度的相关制度还在制定中,因此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操作方式。从目前看,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基金管理人将公司获得的额度转而供应不同产品使用,这也成为目前行业的主流操作模式。
但其实,其中操作的难度上下不一。
据悉,最先发行QDII的四家公司在额度审批时均为“无期限、非定向”,此后则规定越来越严,因此其获批难度也不尽相同。而根据相关规定,QDII额度的转用,需向有关部门申请,因此实际的发展速度也由相关部门控制。从目前基金集体启动QDII专户业务的情景推测,有关方面对QDII的发展进而采用了鼓励的态度。
而这一进展,无疑会让大批正在苦等外汇额度的基金公司看到进展的希望。“这样的话,无论公募还是专户,QDII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可能要重新到来。”一家合资基金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