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财经新闻
  • 5:信息披露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信息披露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融资
  • 11:调查·公司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一周策略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2009 9 8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2版:要闻
    经济刺激政策不能见好就收的理由
    保监会拟
    为外资参股同类保险公司松绑
    券商信息技术安全保障
    延伸到营业网点
    刘明康:
    下半年贷款增速将趋于稳定
    财政部:严控中央级事业单位
    货币性资金对外投资
    非居民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管理
    试行办法发布
    8月物价或继续告负 投资仍将高增长
    突破2.6万元 温州房价创新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经济刺激政策不能见好就收的理由
    2009年09月0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作者 邓聿文
      □作者 邓聿文

      作者系

      《学习时报》副编审

      当前中国不能轻言从经济刺激政策中退出有三大理由:一是经济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固;二是目前尚不存在通胀风险;三是社会投资尚未跟进。

      在全球经济企稳回升、显露复苏迹象的情况下,有关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问题广受关注。在日前伦敦召开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与会各方一致认为,将继续采取扩张性货币及财政刺激政策,等到经济稳步复苏之后再制定协调一致的经济刺激计划“退出”策略。

      不匆忙选择从经济刺激政策中退出,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全球共识。中国也是如此。尽管国内对当前是否要结束经济刺激政策仍存有一些争论,但中国政府一再强调,中国仍将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笔者看来,中国不匆忙选择从经济刺激政策中退出,或言继续坚持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有三个理由。

      理由之一是目前中国经济的回升基础还不十分稳固,且有可能会出现反复。这是我们不能轻言从经济刺激政策中退出的最根本的原因。

      从经济回升基础不稳固的方面来看,一是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由于政府投资过于注重投资的数量及缺乏监督,其增长质量远不如私人投资,从而导致经济的继续增长基础并不扎实。二是外部经济仍比较脆弱。经合组织、IMF、世界银行认为,经济复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应依赖政府大规模支出和低利率的刺激,表明未来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尚不明朗。在外需得到明显改观之前,中国拉动经济增长还得依靠政策刺激。

      再从经济刺激政策本身来看,中国出台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及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本来就是一套“组合拳”,虽然首先着眼于保增长,但也含有“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之意,这不仅仅是为了应对一时之需,其根本目的是要把中国经济增长从依赖投资和外需转到依赖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上来,只不过在实施之初更偏重增长这一“极”而已。因此,经济政策刺激目标的多元化,赋予了政策本身更大的调适空间,在经济刚刚呈露复苏迹象时也无需匆忙选择退出。

      理由之二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还不存在让人生畏的通胀风险或压力。

      尽管主张应当让经济刺激政策及早退出的部分人士认为,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泛滥,目前已发展成为一种可能的通胀压力,这主要体现在股票和地产等资产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过快、以及近期猪肉和食品等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等方面上。

      但笔者以为,货币政策固然应当关注物价和通胀,不过,仅凭可能的通胀预期来调整当前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理由似乎并不充足。这是我们为何要慎言中国应当及早从经济刺激政策中退出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注意到,从目前A股股指大幅下挫及住房成交萎缩来看,率先上涨过快的资产价格正在“消肿”。而世界经济复苏仍将是缓慢、复杂的,但从供求关系看,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如国际油价和金价等出现大涨的可能性不大。同样,随着国庆和中秋节两个节日的过去以及猪肉供应的充足,已连续12个星期出现反弹的猪肉价格应该会下降。

      此外,虽然8月份的经济数据还未出台,但从7月份的经济数据来看,CPI和PPI分别同比下降1.8%和8.2%,继续加深的下跌幅度表明,我国经济实际上正处于轻度的通缩之中。如果考虑到中国经济还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即便8月份CPI的下降幅度缩小或转正,这也并不预示着通胀已经或即将到来。

      既然短期内不存在通胀压力,再考虑到经济回升的基础不稳固,目前继续坚持落实经济刺激政策并无什么不当。

      理由之三是在社会投资(包括民间投资)尚未大规模跟进的前提下,我们还不能轻言结束以政府投资为主的经济刺激政策。

      因为,中国经济的真正复苏与回暖,还在于中国经济增长要转向内生性增长机制。为此,我们还必须快速发展民营经济,让民间投资能够接过政府投资之棒,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但是,目前这一条件还不具备。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投资不能缺少,经济刺激政策也不宜选择简单的退出。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在目前中国经济处在回升的关键时期,对政策抱着“见好就收”的这种想法,很可能会导致经济出现反复,甚至再次陷入衰退。相反,我们还应当继续保持经济刺激政策的相对稳定,进一步巩固经济刺激政策的成果,以保证中国经济的持久复苏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