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财经新闻
  • 5:公司
  • 6:市场
  • 7:书评
  • 8:上证研究院·行业风向标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热点
  • T6:艺术财经·专题
  • T7:艺术财经·热点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9 9 12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7版:艺术财经·热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T7版:艺术财经·热点
    程寿康:春拍前景审慎看好
    林家如:艺术品一级市场向好
    李亚俐:市场的信心真的回来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李亚俐:市场的信心真的回来了
    2009年09月1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邱家和
      ⊙本报记者 邱家和

      

      这次香港苏富比秋拍的“20世纪中国艺术专场”,据负责人李亚俐介绍,62件拍品仅比春拍多了5件,但估价却是8100多万港元,较春拍估价仅3800万港元多了一倍,估价逾500万港元的拍品有4件。这样的变化充分说明了这个板块的特性。因此她断言,市场的信心真的回来了。

      征件环境大变

      她表示,这次秋拍的征件,尤其是高价拍品的征集与春拍比有天壤之别。只是今年整个市场的信心恢复在7月,那已是秋拍拍品征集的晚期了,所以拍品的数量并没有明显变化。总的来说对作品的征集比较满意,以品质作为优先考量,进展也比较顺利。

      如常玉的《荷花与金鱼》,就是一位欧美私人收藏家与苏富比主动联系的。由于藏家要求保密而显得很神秘,作品也从来没有在市场上露过面。尽管如此,李亚俐透露在苏富比的伦敦、纽约、香港三地专家的合作下,8天就与委托人签订了协议。因为这件符合常玉的艺术表达特性的作品是100%开门的作品,画的背后有标签作为证明。此外,在常玉研究专家的专著里有和此画有关的照片。1956年这件作品还参加了巴黎沙龙展。所以,这是件作品主客观条件都符合高价拍品的标准。因此她认为无疑是今年秋拍的“最佳女主角”,希望再给苏富比带来一个世界纪录。

      朱铭巨作看好

      谈到朱铭的《太极系列——太极拱门》,她一方面指出,朱铭的价格在2006到2007年很高,但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就已回落,而在在今年春拍则显示价格坚挺;另一方面她又表示,这次推出的是他太极系列的巨型雕塑,其4.2米的尺寸是目前拍卖场上出现过的拍品中最大的。目前中国内地公共艺术的身价在高涨,国内买家进场亮拍的可能性也在。她还提到,类似的拍品在佳士得曾在2007年拍过,创造了朱铭当时的最高价。这次的估价为750万到1000万港元,还是比较稳健。

      她还提到,这次推出的赵无极的《7.4.61》作于1961年,是赵无极离开甲骨文阶段进入抒情抽象阶段的作品,估价800万-1200万港元。她认为市场对赵无极的作品需求很大,其可流通的数量也很大。此外,她还提到了廖继春的《淡江风光》,估价550-650万港元。她认为廖继春的市场近来较沉寂,观察台湾近来的拍卖行情,这次二件拍品一件写实一件抽象,尝试一下,流通数量更少。希望拍出好成绩。

      另外,她还提到吴大羽被忽略了很久,作品价格偏低,有机会创造更高一波的行情,因此这次推出一件拍品放在封面,估价从200万-300万港元,比过去估价冲前一步,希望市场认可。还有三件吴冠中的作品,其中两件纯抽象在拍场中也较少见(100—200万)。

      说起前段时期舆论对其春拍中林风眠作品的质疑,她自言有一种撞墙的感觉。她表示,台湾《典藏》杂志为此作了专题调查,因此她本人不想回应这些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