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观点·专栏
  • 6:公司
  • 7:市场
  • 8:市场趋势
  • 9:开市大吉
  • 10:股民学校
  • 11:特别报道
  • 12:金融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
  • 3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基金投资
  • A6:基金·圆桌
  • A7:基金·投资基金
  • A8: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0:基金·研究
  • A11:基金·海外
  • A12:基金·互动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理财·热点
  • A15:理财·案例
  • A16:基金·对话
  •  
      2009 9 14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A14版:理财·热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14版:理财·热点
    金价站上“千元高岗” 过山车行情或将重演
    黄金产品投资热情被引爆
    百余款产品面临集中退市 险企“吆喝”客户赶末班车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百余款产品面临集中退市 险企“吆喝”客户赶末班车
    2009年09月1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黄蕾 金苹苹
      ⊙本报记者 黄蕾 金苹苹

      

      为适应将于10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保险法》要求,百余款寿险产品将于十一前集中退市,其中不乏那些曾经为保险公司带来大笔保费收入的明星产品。就在即将停售前,保险公司近期接连展开促销术,以新产品涨价为由“吆喝”客户抢搭末班车。

      老产品面临停售

      已有客户接到通知,占全国重大疾病保险市场份额40%以上的中国人寿两款老牌重疾险产品——“康宁终身”和“康宁定期”将于9月底正式停售。几家大型寿险公司新华人寿、泰康人寿、太保人寿也陆续赶在十一前停售了一批寿险产品。

      据记者了解,此次停售的寿险产品主要集中在重疾险、分红险和万能险上。停售的大背景是: 根据保监会要求,保险公司对在售产品进行全面清理、自查和整改,从10月1日起,各公司销售的产品都要符合新《保险法》规定。除停售外,一批寿险产品也将以升级版亮相市场。

      按照寿险业人士的说法,新《保险法》增加了对投保人的保护,引入了“不可抗辩”条款等内容,因此,更新换代后的产品在承保范围等方面将对投保人更为有利。考虑到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及赔付风险因此有所上升,部分寿险新产品价格可能会有所调整,但预计涨价幅度不会太大。如中国人寿升级后的“康宁终身”重疾险的保障将由原来的两倍增加到3倍,保障的重疾险范围由原来的10多种扩展为20多种,价格将上浮10%到15%。

      不着急赶“末班车”

      由于新产品存在涨价预期,面对销售人员纷纷对这些要停售的产品进行集中促销,不少消费者也犹豫到底该不该抢搭“末班车”。保险理财专家建议,不同的保险产品,没有可比性,甚至同类型保险产品,也因为构成要素有差异,同样缺乏可比性。消费者首先要从保障角度来考虑购买需求,不能将“停售”、“涨价”等作为投保的前提。因此,尽管面临产品集中退市的情况,但投资者无需着急赶“末班车”。

      中宏人寿保险专家告诉记者,此次由于新《保险法》的出台,客观上因为一些条款的变更而使得部分险种的投保范围扩大,因此从保险公司看,其经营成本和承担风险的加大必然导致保费的上涨。“但这并非坏事,所谓‘一分价钱一分货’。”增加了保障范围的新保险品种,将在多个方面提高投保人的利益保障力度。同时,该专家还指出,此次涨价的原因其实还不仅限于此,“以这次最受人关注的重疾险为例,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恶化、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一些医疗手段的提升,相关出险概率和成本都有不同程度地提升。”这也是造成部分产品价格上调的原因。

      不过也有一些业内人士指出,投资者决定是否要在十一前投保,最终还是要结合自身的情况而定。“如果保障范围适合自己的需求,费率方面又比后面推出的保险有优势,不妨现在就投保。”但投保人也必须看到,涨价的同时,保障范围也在增大。因此是否要赶“末班车”,仍需仔细斟酌。

      至于新《保险法》实施后,旧保单是否受到保护的问题,保监会法规部负责人杨华柏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按照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则,新法实施后,对新法实施之前的行为不得适用新法,只能沿用旧法。然而出于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争取出台相关司法解释,以确定保护已签订保险合同且合同处于存续状态消费者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