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观点·专栏
  • 6:公司
  • 7:市场
  • 8:市场趋势
  • 9:开市大吉
  • 10:股民学校
  • 11:特别报道
  • 12:金融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
  • 3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基金投资
  • A6:基金·圆桌
  • A7:基金·投资基金
  • A8: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0:基金·研究
  • A11:基金·海外
  • A12:基金·互动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理财·热点
  • A15:理财·案例
  • A16:基金·对话
  •  
      2009 9 14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15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5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英国人,方脑子
    从五方面透视房价非理性上涨
    中国经济60年:在转型中加快崛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英国人,方脑子
    2009年09月1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亚夫
      ⊙亚夫

      

      如果按语言来划分,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地图。这就是语言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某种特殊的对应关系。从最近的400年历史看,无论在科技方面,还是在人文方面,英美等以英语为主要交际语言的发达国家,一直都在引领着世界潮流。

      这是为什么?

      除了有深层次的原因外,恐怕与一般老百姓的行事风格也有关系。

      在英国,如果你和老百姓打交道,你会明显感到,英国人的脑子是方的。英国人,方脑子。这是什么意思?是说英国人的思维好像都是直线型的,很难变通。所以,英国人的脑子是方的。

      当然,这只是玩笑而已。玩笑归玩笑。不过在今年夏天,在爱丁堡,我却碰上了一个真正的“方脑子”。

      要知道,在爱丁堡,如果你在上午九点到达,下午五点离开,你是看不到爱丁堡最美之处的。因为这个时辰,阳光直射,反差太大,你很难领略爱丁堡的气质,只有人流与喧嚷,让你平添几分倦意。

      我是挑了一个有云彩的早上一个人出门的。当我在十字路口叫车时,正好有两辆车朝我开过来。我一招手,车停了。但司机向我指指手说,你乘前面那辆。为什么?因为那辆车先到。哦,还有这般道理。我领教了英国司机的礼让。当我坐上那辆车时,一看,司机是个老头,操着浓重的苏格兰口音。他问我,去那儿。我指着导游图说,朝海边开。

      去哪边的海?司机问。

      哦,这还真是个问题。我指着图上的双桥景点说,朝那边开。事后才知道,这双桥和我要去的地方正好相反。司机嘟囔一声,加大油门出发了。清晨的爱丁堡,除了赶早的游客,在大街上很少有人溜达,所以车开得很快。

      开着开着,我发现情况不对了。怎么有大片的田野出现在眼前?我要去的地方,不就是前边那一点点路吗?怎么两边的房子和爱丁堡不一样了?

      我问司机,这是往哪儿开?他说,双桥啊。我说,我只是去海边,拍几张日出的照片。主要是看海,并非要看双桥。

      他看我边比划、边讲。其实也弄不懂我在讲什么。我知道我的英语这时候已经不管用了。就只说一个字,去海边。

      司机一脸狐疑,加大马力朝前赶。

      我发现越来越不对了,两边的标志显示,这车有走出爱丁堡的意思。莫非这苏格兰老头要把我带到大山里不成?我继续比划着跟司机说,先生,那个双桥我不去了,你掉转头往回走吧。

      那倔老头起先也不吭声。车子又开了一段路。我有点不快了,跟他说,喂,伙计,我们掉头往回走!不要再往前开了。

      老头并不理会我的要求。我的语气开始都有点变了。他这才回我话说,不远了,还有四公里,就到了。说着加大马力,继续往前赶。我想,这回我算碰上方脑子了。

      要知道,在英国,打车是很贵的。人们通常只坐地铁或火车出远门,很少打车的。我看着计价表上的数字嗖嗖往上蹿,开始担心带的钱是不是够了。这是以英镑计价,差不多是人民币的十倍啊。

      我再次提请老头往回开,他就是不肯。还嘟囔着说,快到了、快到了。到哪儿呢?连个影儿都没有。

      我被老头弄得一点脾气都没有了。只是愣愣地朝前看。忽然,老头兴奋地说,看见了没有?到了,到了。穿过一排杂树林,我终于看到了双桥。

      又过了一会儿,车在双桥边的码头旁停了下来。我发现周围一个人也没有,只有泛红的晨曦,照在水面上、双桥上。而风是冷冷的,景是孤孤的,很有几分神秘、抑郁之感。惟有红霞透露出一点生命的活力来。

      我招呼司机等我一下,一面抓着相机胡乱拍了几张照片。这时候,司机上来搭话了。他跟我说,再等一两个小时,可以坐游艇兜兜风。

      他这是什么意思?让我在这儿多留一会儿,然后另叫一辆车?这鬼地方连个人影都没有,哪儿还有出租车可叫?我谢绝了他的好意,赶紧上车,让他往回赶。心想,这老头,想什么啊?脑子真方!

      老头见我没坐游艇的意思,火速往回走了。回市区时,计价表显示,花了34.9镑。就为这几张照片,花了这么多钱。我没零钱了,只得拿出50镑大票让他找。他迟疑了一会儿,找我几张苏格兰票子。

      要知道,在英国,苏格兰票子到了其他地方,用起来就不方便了。我让他找我英格兰银行的票子,他就是不愿意。我没有办法,只得跟他说,我要去伦敦了,这票子不方便。他这才找还我英格兰银行的票子。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想让我在苏格兰多住几天?这脑子也够方的。

      事后想想,他坚持初衷,也成全了我。要不是他的坚持,我不会到海边,看那两座大桥。这事让我领教了英国老百姓的固执。对于初衷和最初的承诺,不肯含糊。这或许就是400年来,英国人引领世界潮流的民间秘方。而中国人处事圆通,碰到问题,喜欢绕着弯走。到头来,落后了一大节。这又是为什么?真该好好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