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公司巡礼
  • 3:要闻
  • 4:焦点
  • 5:财经新闻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中小板
  • 11:特别报道
  • 12:广告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财富眼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2009 9 16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8版:财富眼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8版:财富眼
    见证财富60年蜕变(上篇)
    “爱国国债”变身理财工具
    见微知著
    从人情保单起步的个性化之旅
    大户室里的财富故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从人情保单起步的个性化之旅
    2009年09月1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黄蕾 ○编辑 金苹苹
      意外保险、旅游保险、养老保险、少儿保险、健康保险……虽说刚起步,但陈林(化名)和朋友去年一起创办的网上保险超市还是能吸引不少网民驻足停留。

      和股票、基金、债券、存款一样,保险正作为一种理财方式悄然进入寻常百姓家。从过去单一的意外险产品,到现在琳琅满目的数千种新品,从过去难以推托的人情保单,到如今量身定做的专属产品,保险已经走上了个性化之路。

      ⊙记者 黄蕾 ○编辑 金苹苹

      初入寻常百姓家

      1949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在北京成立,宣告了新中国第一家全国性大型综合国有保险公司的诞生。而真正让寻常百姓开始了解保险这一新生事物,是在1992年友邦保险重返上海滩后。

      1992年,由友邦保险引进的个人营销体制登陆上海,寿险营销业务员登上了舞台。当年加入友邦,现任友邦上海资深营管处总监的贺秀琳,可以说是上海保险市场的拓荒者之一。

      “保险公司是做什么的?”

      “没听说过,是不是卖保险箱的。”

      “保险是为你提供风险保障的。”

      “可我住的地方离单位很近,没有什么风险啊。”

      回忆起17年前的客户拜访,贺秀琳至今感慨万千:“很多人不知道保险,也不了解友邦,甚至有客户仅从名称上判断,认为友邦可能和杜邦一样,也是卖油漆的。”客户对保险、对公司的懵然不知,无疑增加了贺秀琳的工作难度。

      尽管做陌生拜访,主动和别人约谈,是很难为情的事,但贺秀琳坚信保险是人的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保障工具,是爱和责任的承载物,唯有通过营销员的不断沟通,才能让更多的百姓走近这个新生事物。

      友邦引入的个人营销体制随后在各国内保险公司得到复制。1994年,平安、国寿都纷纷开始采用这一制度,1996年中宏保险等一批合资寿险公司酝酿而生,越来越多的营销员开始走近百姓,保险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舶来词。有更多的人深切意识到,保险具备着其他投资工具所无法替代的保障优势,是家庭财务基础的平衡器、稳定器。

      个性化之路

      “现在产品越来越丰富了,完全无法与十几年前同日而语。”贺秀琳回忆说,上个世纪90年代初,市面上销售的保险产品只是一些相对简单的意外险,随着老百姓对重大疾病风险、养老金筹划、投资理念的逐步认识,才催生了保障更加全面的保险品种。

      另一方面,消费者的理财观念已经日渐成熟,已经具备很不错的金融基础知识和正确的保险理念。消费者在保险、理财方面的需求越来也越多元化,这使得传统的、单一的保险产品因为固定模式的局限很难真正投其所好,很难提供给消费者完全中意的选择。

      于是除在保障功能拓宽上花心思外,已经有一些保险公司开始将自己的产品努力往“个性化”的方向上考虑和开发、推出。从投保、理赔到给付,无不体现创新的色彩。“保险产品永远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家住北京的黄先生,最近对某合资寿险公司推出的“量身定做保单”兴趣甚浓。据他了解,这款新保险给了消费者随心所欲的余地,可以从1至60年中选择缴费期限,不必拘泥于传统产品3年、10年或20年的限制,甚至连领取的方式都随意。保额设计也非常灵活,区别于一般产品保额为1000的倍数,保额可以设置为1的倍数。一番权衡后黄先生说,想把太太的生日数字作为保额,很有纪念意义。

      因为频繁出差,在外企工作的秦女士已经习惯了在网上投保意外险。“主要看中它方便和快速,只要动一下鼠标就可以了。”事实上,电销、网销模式与传统的代理人模式,分别适合不同的人群。而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产品的不断创新,都为多样化投保渠道的发展平添了很多想象空间。

      而在电子商务兴起后,通过电话、电视、网络买保险也成了不是什么难事。事实上,创新不仅体现了保险产品本身上,就连渠道和服务也开始被赋予了更多个性化的味道。

      虽然保险业对“事实”要求比较严格,比如购买寿险需要提供年龄证明、购买健康险需要提供体检资料等,这些需要保户提供的具体事实依据都提高了保险电子商务的门槛,但多家保险公司还是开始了“e”化之旅。

      事实上,让客户体会颇深的还有保险服务上的明显变化。谈起前几年的所谓保险服务,贺秀琳说,较多停留在嘘寒问暖上,比如关心一下客户最近的身体情况,生日时送去一份祝福等。“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的服务是动态的,更加强调专业性以及有针对性地一对一服务,简单地说,就是要根据客户随时变化的财务状况、家庭情况来及时调整保险规划。这就对保险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