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年初对中国经济复苏的争议中,积弱不振的用电量增长数据曾被视为实体经济回复乏力的主要证据。时至今日,用电量总量终于出现回暖迹象。依据国家能源局8月14日公布的统计数据:1月至8月累计全社会用电量23409.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36%,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另外,8月的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8.22%,环比增长1.23%。整个实体经济正在向进一步的复苏迈进。
然而我们在为总量快速增长欣慰之余,仍需看到其结构数据尚存诸多不足。
首先,用电量在产业结构不一致,就凸显了复苏隐患。无论是8月数据,还是1至8月的累计数据,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第二产业在用电量增幅明显落后于其他两大产业。按照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我国第一产业8月用电量10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55%;第三产业用电量39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61%,均高于全社会8.22%的同比增幅。而第二产业的用电量同比增幅则相对较低,8月为25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47%;其中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6.37%。轻工业用电量429亿千瓦时,同比仅增长2.93%,重工业用电量则达到了20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13%。
而从1至8月的累计数据看,则第二产业的用电量数据更不容乐观,前8个月第一产业用电量641.4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29%;第三产业用电量2555.16亿千瓦时,增长10.70%;第二产业用电量17242.3亿千瓦时,下降2.84%。
作为目前中国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部门,第二产业对出口和经济增长发挥着主要的拉动作用。如果第二产业不能得到很好的复苏,那么中国工业经济的增长,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等主要出口区域轻工业就很难出现明确的复苏。
其次,用电量数据对目前实体经济复苏的解释力稍嫌不足。考虑到重工业用电量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家4万亿基础设施建设与国有金融系统的大量信贷支持,广大中小民营企业与出口外贸企业则无法得到有效的资金项目支持,那么用电量数据对实体经济复苏的解释力还要打上相当程度的折扣。如此一来,用1至8月累计增幅为正的全社会用电量数据,去论证实体经济明显复苏就有待商榷了。
此外,短期季节性因素对全社会用电量数据也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冲击,在6至8月较为炎热的天气下,居民和第三产业的用电量大幅增加,同时对温度较为敏感的第一产业也相应增加了用电量。这些因素并不具备可持续性,同时也难以说明真正的经济复苏状态,因而需要酌情排除之。
最后,2008年的基期数据处于低谷,很大程度是今年同比数据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点也可以从同比环比增幅相差近7%中得到验证。考虑到经济复苏过程中前期低谷带来的同比数据可能夸大实际的复苏力度,环比数据相对能更有效反映真实的经济复苏步调。从连续数月环比微增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经济确实已走出低谷,但回暖步伐并不如预期中那样会立即加速。同时考虑到用电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及不同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全社会用电总量环比数据所反映的复苏步伐,恐怕也需要稍稍下调。
全社会用电量作为反映实体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本身承载了公众对经济复苏预期加速的重要预期。但是如果因此片面放大其正面预期影响作用,不仅有悖科学原则,同时也容易形成错误的预期信号,对实体经济的投资与宏观调控产生误导。
(作者系复旦大学金融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