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财经中国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创业板
  • 11:特别报道
  • 12:上证研究院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市场中人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2009 9 17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1版:市场封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1版:市场封面
    导读
    高额套利前夕 建信优势“救生艇”搁浅
    建信优势十大重仓股
    直面扩容压力 “维稳”行情将渐次展开
    每天送牛股
    每日关注
    勿妖魔化通胀
    暴炒VS回归 国安末日轮今谢幕
    今天将挑战3047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勿妖魔化通胀
    2009年09月1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李 康
      李 康
      ■论道

      ⊙李 康

      ○主持 于勇

      

      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8月有关宏观统计数据,不出所料的是,CPI继续下滑,报-1.2%,比上月-1.8%的降幅有所收窄;PPI下降,报-7.9%,说明市场仍然处于通缩通道,只不过略有好转而已。

      联想10日温总理在大连达沃斯夏季论坛上的讲话,提出在目前中国经济企稳回升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也不会在不适当的条件下改变政策”。温总理用如此强烈的“六不”语句来描述对目前经济的看法实属空前。联系最近几月来中央政治局会议和总理几次外出视察时反复强调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动摇,以及G20会议中所反映的刺激经济政策不宜轻言退出的表述,都说明中国乃至世界尚处于经济恢复阶段的事实。

      但是目前看来,不仅是经济,经济政策的贯彻还尚处在“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之中,总是有许多杂音以所谓通胀预期试图对目前的政策进行所谓的“微调”。就像一辆正在加油门的爬坡汽车刚过半山腰就有人提出要踩刹车或松油门,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现象。更有意思的是,在大部分报章均以“中国政策不轻言改变”为标题时,也有媒体从温总理基于讲话的全面性和平衡性而讲述的最后一句“同时警惕和防范包括通胀在内的潜在风险”上挖掘题材,大肆渲染总理首次提到通胀问题,并以此作为报章的标题。但凡通读总理讲话全文的人,又不能不怀疑此种报道有曲解总理讲话本意之嫌。

      从目前经济情况来说,通缩是现实的威胁,而通胀只不过是未来的难题,滞胀才是致命的杀手。从近期政策来看,在价格还处于下降通道的情况下,确实没有调整政策的必要与可能。从长远来看,虽然滞胀的可能性尚小,但绝不能排除不适当的经济政策与不稳定的世界经济给中国带来日本停滞10年的困扰。从各指标来看,中国在经济恢复的道路上才走了第一步,中国经济的增长还任重而道远。对目前的经济政策不要说进行实际调整,即使是提到了一下“微调”,都有可能对市场心理乃至经济增长带来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

      有关方面过于理想化的所谓逆周期操作,试图用货币政策收紧导致资产泡沫下降,进而降低未来的通胀预期,使资金从资本市场流向实体经济已被实践证明是不切实际的。

      一旦货币源头收紧,首先感觉到资金压力的可能正是想扶持的实体经济本身。在最近的一次由经济学家和企业家代表参加的经济论坛上,经济学家们认为打消通缩预期之后逐渐趋于转正的价格水平和通胀预期应该刺激企业投资需求才对。而企业家的反馈却是:实体经济的项目建设期往往都有三五年时间,目前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财政政策在将来形成通货膨胀等过热现象。政府难免要针对这些采取调控手段,那时自己很有可能首先成为“被调控”的对象。所以投资需求自然受到了抑制。

      再退一步说,如果非要在通胀、通缩与滞胀三种状态中选择一种经济状态,你会做何选择?只要掌握一点经济学知识的人就会明白,除了我们要坚决防止恶性通胀以外,适度通胀不应该是我们的防范对象。适度通胀对消费的促进、投资的拉动、出口的增加乃至经济的发展都有一定的益处。而在一些人面前,通胀这顶帽子确实被不适当地妖魔化了。在中国目前经济下,5%以下的通胀是可接受的。是到了正本清源的时候了,拿所谓的通胀预期去干扰决策,绝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栏目联系方式:yyou200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