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琳
距离之前七月才结束的春季大拍仅三个月,香港苏富比秋拍业已进入倒计时。10月5日,香港苏富比2009年中国书画秋季拍卖会就将正式开槌。整场拍卖将推出250余件佳作,总估价逾6700万港元,显然如此估价依然针对当前全球经济局势而确立,对市场具有相当吸引力。
细心挖掘就将别有洞天
然而,这里值得关注的不在于价格,而是本次秋拍香港苏富比的周详筹备和各类专辑拍卖的提炼。记者从图录中发现,250余件拍品中就出现了大大小小十多个专辑拍卖,包括承接春拍撷芳叠彩——香港苏富比三十五年书画精选》之后的《华章再展——香港苏富比三十五年书画精选续篇》、《欧洲私人私藏二十世纪中国画》、《海上花鸟四大名旦》作品专辑、《私人收藏林风眠七十年代精品》、《海勒夫妇收藏林风眠作品》、《人间正道是沧桑——一九四九年后之中国新美术与历史》、《重要私人收藏齐白石精品》、《“安持精舍”旧藏名家书画》、《民初京沪画坛山水画精品选》、《西子湖畔金石缘——西泠印社社员书画选英》等等。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样的专业分类和题材提炼,无疑是在以一个拍卖大鳄的身份向市场提出了新的收藏导向和研究方向,其中的专业水准自是不可小看。往往能在万花丛中一眼拾“金”的,肯定是那些具有前瞻性眼力和魄力以及学识的人。这些专辑拍卖中,虽然苏富比并没有大肆宣扬“惊天”巨作,但是记者通过采集不少行家和藏家的看法,对于这次苏富比推出的中档价位的精品口碑一致向好。一些新的收藏品类已在悄然酝酿之中。
苏富比一向是以整体计算
往往一场拍卖,最受传媒关注的就是那几件估价或者成交最高的拍品。然而,香港苏富比中国书画部主管张超群提示记者,真正能以小博大的品种其实是深藏不露的。这也是苏富比一贯的策略,就是从不把赌注放在一件或者几件重量级拍品身上,而是讲求整体实力。他说:“苏富比历来都是以一个整体作计算,而不是只看所谓的精品或者两三件价钱最高的拍品。我觉得要看,是要看中档的东西,那才是最稳定的。光是看数字没有分析数字里面的内涵,那么这种分析就不完整,苏富比不会按这种数据来办事。”
所谓中间层次的拍品,张超群指出,最大的标准就是东西的稀有性和艺术水平,还有作品后面整个的文化背景和意义。所谓“中层”其实只是一般人从价格层面的印象和评估,实际上某类艺术品的整体价格高低主要依赖于当下收藏界的取向,并不代表未来一直如此。
西泠印社“金石缘”价值暗藏
也就在上海预展现场,张超群指着展览条桌上正在展示的吴徵《西泠印社图》(水墨 社色纸本,十二开册页,1917年作)告诉记者,这是他们这次难得征集到的六件《西子湖畔金石缘——西泠印社社员书画选英》中的一件,虽然估价仅25万至35万港元,但价值绝对不可估量,而且其中研究趣味无穷。他指出,之所以他们并没有对外宣扬这六件佳品,除篇幅有限之外,更多的是因为这六件珍贵藏品背后的故事和历史渊源太深,并非几句话能讲清楚。
整册出自著画家吴徵笔下,吴昌硕、王福厂题扉页,另附丁敬诗翰、王国维题跋以及唐云补图各一开。通过册页内容的取材、制图、签名题跋,莫不与西泠印社这个近代最重要的印学团体有关。该册页虽然辗转几十年,但其收藏者若非前后社员,即属西泠印社随在杭州人士。无论考其书画艺术合一之可贵,以及其与该社历史之渊源的文献价值,俱属于后世所应珍视的佳品。
他介绍,这个主题所集着眼于社员间在切磋金石基础上缔订之友谊,因此而精制书画相赠志念,这种出诸艺术同嗜,结社会人多种渊源之作,非泛泛者可妄作攀比。故取名《金石缘》。另外五件是吴昌硕1923年作的《梅花屋》,丁辅之与方介堪1934年作的甲骨文、金文成扇,吴昌硕1920年《红梅·行书》,吴昌硕1919年的《行书五言诗》以及王福广的《石鼓文四屏》。
海派书画价值正待提升
记者明显关注到苏富比这次秋拍对于上海老海派书画尤为关注,如《民初京沪画坛山水画精品选》、《海上花鸟四大名旦作品专辑》等无与当年风靡全国的老海派书画相关。由于地处上海,记者一直以来都不断听到海派书画价值被低估,海派书画未来一定上涨的呼声。对此,张超群的答案是肯定的。他说,如果提到中国近现代书画史,不可能避开老海派书画的极大贡献。谈到近现代书画的升值空间,老海派书画的潜力巨大。他指出,现在老海派书画似乎价格一直没有北方画家高,一方面有地域性购买差异,而另一方面是有待藏家对其价值的更深层挖掘。
他指出,艺术品收藏与投资不在于作品问题,而是收藏家的问题。即用什么方法,从什么方向,以什么水平去研究。艺术家的创作、社会背景、经历、环境,这些都不仅仅能靠价钱可以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