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对于大国、强国都是极其严峻的考验。经过此轮“大浪淘沙”,中国的表现,令全球刮目相看。虽然西方媒体对中国五味杂陈的热评,对中国经济实力的刻意强调不无炒作之嫌,但从美国政府不断要求中国增持美国国债,以缓解华尔街的金融压力来看,中国作为一个全球举足轻重的经济体,已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大国未必能够与强国划上等号,而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同时也该是强国。以中国目前的综合国力,离强国的概念还有很大距离。
自十四世纪以来,在人类前进的“马拉松”比赛中,相继跑出了九个世界性大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这些国家的成功有其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既有国民素质、开拓精神的因素,也有某些历史性机遇的缘故。
有这样一段典故,战胜法国并俘虏法国皇帝的普鲁士元帅毛奇曾说: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另一个典故是,拿破仑因为镇压海地人民的起义失败,临时决定将北美的路易斯安那卖给美国,使美国的国土面积随即翻了两倍。这两个“故事”,犹如铜板的正反面,正折射了成就大国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此次全球金融海啸中大为提高,不仅是因为30年来的坚定不移的改革开放,也得益于国际产业资本的转移、世界工厂等外在“运气”。如果想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薛涌先生的这本《怎样成为大国》,正为此勾画了一个“大国秀、强国梦”的框架。
薛先生紧紧扣住时代脉搏,从经济和社会这两大方阵展开论述。经济学方面,他主要从财富、能源、金融、住房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成为大国的必要条件;在社会学方面,薛先生把教育、文化作为成为强国的充分条件。在重点阐述的民族素质问题时,着重解剖“大国小民”综合症。
今天,中国人正在重拾信心。可以说,160年来,中国人还从不曾像现在这样自信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算,2008年中国的GDP达到440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14万亿多美元)和日本(49000亿美元),超过了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德国(36000多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在2010年,中国的GDP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此背景下,中国如何从“大国”提升为“强国”,民众如何从“经济小民”成为“经济富民”、“法律富民”,已经是一道摆在中国人面前的急迫问题。 “强国梦”不仅是中央政府的使命,也是全体国民的职责。大家想必都记得,1998年东南亚金融风暴刮得最凶猛的时候,韩国国民自愿排队捐献黄金,以充实国家金库,表现出了一种令世人刮目的“小国大民”精神。而在2008年四川大地震时,全国人民以及全球华人慷慨捐款的义举,中共党员以“特殊党费”形式支援灾区的举动;上个月大陆各界捐献善款给受到严重风灾的台湾同胞的行动,也已渐渐凸显中国人民前所未有的“大国大民”风范的雏形。
但中国走向强国的路程,注定是漫长的。在中国GDP总量超英赶美之际,“以美元面值计,2008年中国的人均GDP为3300多一点,在179个被统计的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104位。”薛先生特别提请大家注意,中国的发展是经济改革优先,百姓的基本权利还没能得到充分保障,还没有建立有效的渠道,让普通公民对与自己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事务有足够的发言权、参与公共决策。
薛先生的关注点是大家每天的生活:“作为一个普通中国老百姓,不管你生活在北京、上海等沿海发达城市,还是在甘肃、贵州等落后的内陆地区,你最大的不安全感从哪里来?究竟是外国军队入侵、自己马上成为亡国奴?还是生了病去不起医院、干活拿不到工钱、下矿井一去不归、退休后丧失了生活来源、或者房子被人强制拆迁?”这样的关注表现了一位学者的勇气与睿智,以及强烈的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而对建设金融中心,薛涌有另一层思考:中国如果不在自己的国土上建立世界金融中心,就只能当美国的金融殖民地。所以,在中国建立世界金融中心,不仅是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之必需,也关乎国家的安全。但中国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世界金融中心,就必须摆脱廉价的经济民族主义,根据金融市场的信号来确立自己的发展战略。所以,中国在营造世界金融中心的软环境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而言之,具备必要条件加上运气,或者能够成为“大国”;而成为“强国”的条件则更加苛刻,除去必要条件还需拥有充分条件。我们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引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以一颗平常心来“科教兴国”,才能将目前的规模型发展,提高到质量型的发展,而全民素质的提升是“强国梦”的关键与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