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近期召开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将多晶硅行业列入“出现重复建设倾向”的行业之一,业界对光伏产业可能存在产能过剩众说纷纭。在上周六“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产业峰会”的光伏发电政策与市场论坛上,多位光伏界精英对产能过剩问题各抒己见。
“总体上,5年后全球光伏产业的需求将达20GW。和这一需求相比,目前的光伏产能仍然是不够的。因此,从战略上看光伏产业链的各端都不存在产能过剩。但同时,行业内应该对此有所警示。”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说,“之所以出现过剩言论的原因在于各地宣布的产能过大,以至于政府高层看到了未来产能过剩的可能性,由此提出警示。”
他认为,对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所作决定的理解应该是:政府不会限制新能源产业,但企业必须认识到这一警示。
百世德太阳能总裁方朋则表示,从美国半导体产业的经历看,也是从500多家公司淘汰到只剩下5家公司。显然,国内光伏产业也在经历这一过程。
“过剩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要通过市场经济来调节。关键是怎么理解产能过剩:如果采取政府强制性的手段来调节,可能会重犯很多错误。而通过市场经济自然的、优胜劣汰的过程来调节则更合适。”方朋说。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马学禄则在对话中表示,目前很多舆论对产能过剩的理解只限于光伏产业链一端,但事实上,光伏产业链至少有十个环节,且各环节之间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国家并没有说光伏产业产能过剩,只是对多晶硅这个环节提出警示。”马学禄说,“在中国没有大规模开放光伏市场之前,国家不会说光伏产业产能过剩。”
普乐新能源CTO陈良范则认为,现在国内真正的薄膜电池组件产量少得可怜,“今年的产量大概52兆瓦左右,这个真是非常小的数字,所以讲,我们薄膜电池过剩根本无从谈起。”
在施正荣看来,所谓的产能过剩,只是低端产能、劣质产能的过剩,是低水平重复。
“为什么我们要重蹈家电行业的覆辙?”施正荣表示,如果我们盲目扩张,缺乏对产业的理性认识和深刻理解,最终造成的就是资源的浪费。“如果是信息产业,所浪费的只是几个人几台电脑;而光伏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是上亿甚至几十亿美元的浪费。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审视一下如何发展光伏产业,不注重品牌建设、不注重商业模式建设,最终只能重回‘国人喝汤、洋人吃肉’的老路。”
对于政府应如何作为以应对产能过剩的问题,此次新能源峰会中唯一一家既有央企背景又有外资背景的太阳能公司——中航工业上海航锐电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蒋海江在发言中指出,政府应通过对市场的扶持来建立市场需求的规模。
蒋海江表示,要达成光伏业的目标规划,必须依靠补贴政策这个杠杆,用后者来引导合理、高效、健康的应用市场,以扶持市场发展,使其尽快摆脱政策扶持的拐棍而成熟壮大。
为此,他建议,在规划目标上不宜以产业规模为指标,而应以市场需求规模为指标。不宜以产业发展的时间为节点,而应以市场发展的时间为节点。
而在引导应用方面,他认为,目前阶段不宜追求大,而应追求合理、高效、可快速复制推广。在国情可比的国家或区域,应认真分析参考别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最终,我们不宜通过对产业的扶持来追求产业的规模,而应通过对市场的扶持来建立市场需求的规模。同时,扶持和强制的手段应该并用。”蒋海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