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财经中国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融资
  • 10:调查·公司
  • 11:特别报道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信息披露
  • A6:信息披露
  • A7:市场趋势
  • A8:市场评弹
  • A9:数据说话
  • A10:一周策略
  • A11:公司巡礼
  • A12:特别报道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2009 9 22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9版:公司·融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9版:公司·融资
    “过剩论”辩证看 VC铁心押宝新能源
    让资本对接农业
    上海创设农村产权交易所
    重庆排污权交易
    全部进入重交所
    发债10亿 首创置业打通境内外融资平台
    权证最后交易日的交易风险与防范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过剩论”辩证看 VC铁心押宝新能源
    2009年09月2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叶勇 陈其珏 编辑 全泽源
      本版制图 郭晨凯
      新能源产业“过剩论”甚嚣尘上,不过,对风险投资家来说,“过剩”只是迷雾,如何透过迷雾,用“火眼金睛”去挑出真正拥有核心技术的新能源企业才是他们关注的内容。因为这个产业刚刚起步,远远没到成熟饱和的阶段。那么他们现在关注哪些细分技术呢?

      ⊙记者 叶勇 陈其珏 编辑 全泽源

      

      在“风电过剩”、“光伏过剩”舆论中,社会上不少人开始担忧新能源泡沫。然而,从政策面看,中央已确定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而在低碳经济的框架内,新能源毫无疑问是最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在此方向下,据权威人士透露,我国即将出台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可能会大大调高原有发展目标:2020年,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达到2.9亿千瓦,约占总装机容量的17%,其中,风电接近1.5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为20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将达到3000万千瓦。

      而眼下,我国风电装机为一千多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仅14万千瓦,生物质发电为300万千瓦,从装机容量发展空间上,市场空间巨大。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目前的所谓过剩仅仅表现在低端产能过剩,真正具有核心部件自主知识产权的产能则少得可怜,因此,从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能源企业的角度看,发展空间也更是无限。

      所以,此时,从VC和PE投资人和企业家的角度,理性看待过剩论尤为必要。当下,留给投资人的考验不是该不该投资新能源领域的问题,而是在低端产能充斥市场的时候,如果练就“火眼金睛”,从中挑出真正拥有核心技术的细分行业里的企业。

      

      辩证看待“过剩论”

      面对过剩论,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卓福民直言,“这个产业是非常巨大的产业,实质上如果看过去的很多技术发展过程的经验,从产业和技术的成熟曲线来看,这个产业刚刚起步,远远没到成熟饱和的阶段。”

      德同资本创始合伙人邵俊进一步指出,所谓的过剩,从粗线条来看,在一些低端领域里面是有过剩,但是总体来看,需求、技术上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大。

      “中国的能源需求在未来20年之内还是保持非常稳定的增长,按照GDP每年8%到10%的增长,中国能源的需求也会按速度增长,从能源需求和节能减排角度来看,新能源是未来的需求,目前是新能源产业刚刚起步的阶段,至少未来3-5年是其加速增长的过程。”软银中国基金管理合伙人华平也表示,“新能源产业不是所有环节都过剩,一些产品还存在供不应求的状况,这些产品往往具有高的技术壁垒,还依靠进口,它们不但是远远没有过剩,而且也是不足的。”

      IDG管理合伙人章苏阳甚至认为,实际上暂时有点过剩没有什么特别不好的地方,虽然企业比较难过,但是总体来讲,一定会推动价格下来,造成更广泛利用的可能性,可能不是特别坏的事情。

      一位风电专家认为,一定要从长远角度看问题,不能过早作出如此判断,就像2005年的风电装机仅有126.9万千瓦,当时业界根本想不到四年后会增至现在这个规模一样,现在也不能因此就简单断言过剩了。

      

      VC巨头关注

      新能源哪些技术?

      在不少VC大腕儿眼里,新能源行业非但不过剩,还具有一些令人兴奋的投资机会。邵俊就表示,除了传统的多晶硅之外,已经到了第二代、第三代的薄膜电池非常令人兴奋,这些正是将来可以有真正核心竞争力的细分行业,也是投资界非常关注的行业。“此外,我个人还是非常看好一些太阳能辅助产业,比如说储能技术,这些技术对于投资人来讲,一点不亚于直接投资核心技术,虽然可能不是什么能源转换效率上的革命性突破,但是其应用面非常广,且被下一轮技术超越的风险也比较低,所以从风险回报总体来讲也非常值得关注。”

      邵还认为,那些简单的系统集成厂商不会有太多前景,肯定要走向行业洗牌,但是在很多核心部件上,比如主轴、叶片等,我国有设计制作能力的公司还是很缺的。此外,还有两个方向,第一,往小走,就是做小型的风电,在很多地方非常有机会的;第二,往大走,就是在浅海领域的大风电开发,我国还没有该领域风机的产业化制造能力,而中国漫长的海岸线带来巨大的开发空间。    

      华平认为,从一个跨行业的角度看,好像逆变器、稳流器、储能技术等领域,在光电、风能方面都能用得到。此外,纵向看,风能的一些关键零部件的制造、太阳能的一些上游的耗材,其实都存在潜在的、很大的投资机会。

      还有一些VC把眼光转向与新能源相关的清洁能源技术,启明创投管理合伙人张勇认为,比如水处理技术、智能电网相关的IT技术、储能技术,值得大力关注。赛富投资的合伙人徐航则十分看好提高能效环节,他说,“看好节能领域,比如白炽灯,现在用电效率非常低的,浪费严重。如果你有一些这样的技术去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这里边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这个也是我们关注得比较多的领域。”

      

      大势所趋

      新能源仍是“婴儿期”

      不少投资人毫不讳言对于投资新能源“钱景”的看好。章苏阳表示,新能源是永恒的主题,我们把它作为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卓福民则说,“光伏也好,风电也好,尚处于婴儿期,只是有一点‘婴儿肥’,不可怕。”他表示希望与VC界合作,来共同推进“光芒万丈、前途无限”的新能源产业。

      邵俊认为,对还没有进入新能源行业的企业家,想进入要非常的谨慎,因为已经过了早期可以迅速暴富的时代。但是,对于已经进入新能源产业的企业家,一定要坚持,不能悲观,要坚信产业前景光明。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处处长梁志鹏日前曾表示,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战略性产业,要有一定发展规模,又要有超越其他产业发展的速度。风能和光伏就是典型的快速发展的行业。比如,风能规模过去五年年均增速为30%,对下游产业带动很大。

      “目前欧盟和美国对于2020年风电的目标都定在1.5亿千瓦以上,我们产业规模太小,目前不能达到欧美规模,我们在技术上本来就落后,如果规模落后,可能最终在竞争上就会落后。目前我国风电年增800万千瓦,2010年以后年增1000万千瓦是适当的,更快不需要,比这慢了也不行,”,梁志鹏认为。他还表示,两三年之内将发展100多万千瓦,占2008年国内光伏产能的三分之一左右。

      这一政策面传递出的强劲的信息足可以穿透迷雾,让投资者们相信,新能源之路方兴未艾,“钱景”广阔。

      据权威人士透露,我国即将出台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可能会大幅调高原有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达到2.9亿千瓦,约占总装机容量的17%,其中,风电接近1.5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为20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将达到3000万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