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债券市场一如往昔的清淡无比,唯有一则消息引起了投资者的普遍关注。据报道,上周末,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召集各分支行在北京就债券交易的管理召开座谈会,讨论应该如何监测并查处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异常交易行为。按照会议精神,债券价格与其估值偏离2%以上就将被界定为异常交易,并将受到严查。
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到底有多少交易是与真实的买卖需求无关的,尚无一个准确的数字,但是普遍认为应该不低于50%。异常交易的主要目的有三个:虚增交易量、代持养券和开放式回购融资。那么,严打异常交易对这三种交易行为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呢?
如果管理层按照成交价格是否偏离中债估值2%来判断是否属于异常交易,那么严打对于虚增成交量这种行为,基本上是没有约束力的。双方可以按照中债估值来进行对倒交易,而不用担心价格被查处。
对于代持养券而言,严打会对代持后期的利润返还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代持养券经过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之后,积累的利润量可能会比较大,会把债券买回的价格压得非常低,严重偏离中债估值。但是交易双方可以利用缩短代持期,增加利润返还频率的办法,在利润积累还没有超过中债估值2%的时候就进行利润返还来逃避严打。
事实上,严打异常交易对于开放式回购的打击应该是最大的。因为,一般来说融出资金方都需要对质押的债券打折,而且一般来说折扣率都在95折以下,因此绝对会触及严打的边界。因此,此番消息公布出来,最愁的倒不是虚增交易和代持养券的机构,而是对开放式回购融资有长期需求的投资者。
假设三类交易占异常交易的比重各占三分之一的话,严打举措也许只能控制住其中的三分之一。而这被控制的三分之一对市场和机构的危害程度却远远小于代持养券。因此我们认为,与其通过价格监控来进行严打,不如从根源上去解决三类交易的动因。
比如,取消交易排名决定优秀评定和国债承销资格的规定,可以从根源上消除虚增交易的需求。通过进一步加强银行内部风控机制,通过加强现场监管来加强对银行表外业务的监控,减少代持养券逃避监管的行为。对于开放式回购融资的需求,则应该帮助银行健全内部会计制度,将网上的买断式回购进一步推广。
总之,异常交易的产生必然源于某些特定的需求,光靠严堵交易的发生,估计是很难堵得住的。只有从根源上解决了这些需求,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异常交易的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