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财经中国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特别报道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市场纵横
  • A9:市场中人
  • A10:车产业
  • A11:信息披露
  • A12:广告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2009 9 25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1版:特别报道
    世博或撬动国内碳交易市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世博或撬动国内碳交易市场
    2009年09月2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吴芳兰 ○编辑 王颖
      企业减少碳排量,其减排指标可在国际市场出售,进而有可能获得一笔资金补偿。去年全球有800亿到1000亿的碳量排放进行了交易。而据估计,中国未来很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最大的环保节能市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国。

      目前,“绿色世博”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和交易平台构建已正式启动,通过这一平台,参加世博会的各国参观者可以购买自己行程中的碳排放,实现自愿减排。不知是否可以通过世博会这一契机,使自愿减排的理念深入人心,进一步推动中国自愿减排市场的发展。

      ⊙记者 吴芳兰 ○编辑 王颖

      企业减少碳排量,其减排指标可在国际市场出售,进而有可能获得一笔资金补偿。

      今年7月,陕西两个装机容量合计近7万千瓦的水电项目目引进了清洁发展机制,在浦发银行的帮助下,所减少的碳排放指标被国外一家企业购买,获得160万欧元收入,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约30%,这是国内银行业首次试水碳交易。

      不过,国内通过市场化途径实现减排还处于萌芽状态。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9月17日出席在广东东莞举行的“低碳经济与城市未来”的世博论坛时表示,中国将探索建立低碳经济区和建设低碳城市。他说,低碳化还可以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系的各个环节,有着相当长的产业链,足以形成一股新的经济力量,影响世界的发展格局。

      

      世博或成“自愿减排”契机

      将于明年5月正式开幕的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低碳经济的最大试验田。

      美国环保协会首席经济学家杜丹德说,预计2010年世博会的场馆建设及拆除、参观者出行、参展商及演艺活动将造成一定的碳排放。据有关研究估计,世博期间各种碳排放中10%左右为场馆建设,参展者及演艺活动碳排放不到1%,而80%以上为参观者出行碳排放,参观者从居住地到世博会地点的出行带来最大量的碳排放。

      他举例说,在交通能源消耗方面,小汽车平均每人每公里排碳510g,飞机每人每公里排碳180g,而公交车、长途大巴、火车每人每公里排碳则为62g,自行车和步行则是零排放。

      如何解决、减少、甚至消除这些排放?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国内参展顾问黄耀诚表示,世博园区内将实现零碳排放,广泛使用电瓶车,在园区内大规模开发太阳能,广泛使用被称为21世纪光源的半导体照明,全方位利用自然光照明,通过直射原理,把阳光采集下来,减少电能的消耗。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郭宇峰说,目前,“绿色世博”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和交易平台构建已正式启动,通过这一平台,参加世博会的各国参观者可以购买自己行程中的碳排放,实现自愿减排。他表示,希望通过世博会这一契机,使自愿减排的理念深入人心,进一步推动中国自愿减排市场的发展。

      事实上,这一模式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拥有先例,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27万余元成功购买奥运期间北京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8026吨碳减排指标,用于抵消该公司自2004年成立以来至2008年底全公司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

      

      碳交易市场达千亿美元

      “去年全球有800亿到1000亿的碳量排放进行了交易。我们一次次发现,需要有激励机制推动废物的排放,若有相应好激励机制,引导商业机构减少生产中废物排放,可提高效益,这会吸引商业机构。”杜丹德说。

      从事国家能源研究的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成键表示,企业为了达到限定的量化减排指标可能通过两条途径实现,一是自身减少碳排放量,二是购买减排指标,这就孕育了碳交易市场。成键还担任上海世博局论坛事务部高级主管,是世博论坛的组织者之一。

      据专家预测,碳交易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的每年交易金额都以翻倍的速度增长,2008年的市场价值是600亿欧元,2012年有望达到1500亿美元。

      据了解,1997年,全球主要经济体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签订了第一个有法律约束性的国际条约《京都议定书》,创建了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简称CDM)。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的发达国家缔约方规定了在2012年前的量化减排指标。根据CDM,发达国家为达到《京都议定书》限定的量化减排指标,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购买核证减排量(CER),发展中国家则可实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特定项目,向发达国家出售CER,提高项目的盈利性和还款保障性。

      “换句话说,如果中国企业实现了减排指标,将能把这一指标通过一定途径,出售给发达国家的企业。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不仅实现了减排还能获得资金,无疑是额外收入。”成键说。目前,国际上已经形成庞大碳市场,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CDM项目、碳现货和碳期货。

      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也指出,以低碳化能源发展为代表的低碳经济产业,不仅可以为传统产业的振兴提供支撑,其自身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找到发展机遇,特别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技术进步将填补经济增长所需技术进步的供需缺口。

      

      中国占全球碳交易八成

      “中国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国际碳排放资源提供国。”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吕学都说,他也是国际CDM执行理事会候补委员。截至今年7月6日,中国在联合国已注册的项目年平均减排量总和达1.8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已获签发减排量1.4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中国已注册项目数及签发的减排量均为全球第一。

      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兼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提供数据也显示,中国是全球最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国之一,每个人平均4.1吨排放,二氧化碳排放总量39.2亿万吨。中国称为高碳经济的典型代表,中国十大发电集团排放量超过5.9亿吨,排名前3名的集团比英国排放量还要多。自2000年来,每年房屋竣工面积20亿平米,消耗7亿吨煤,占世界总消耗煤的三分之一。

      作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资源国,2008年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的成交量,已占世界总成交量的84%。据专家估计,中国未来很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最大的环保节能市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国。

      目前一些大型企业已经开展CDM交易,部分公司甚至专门设立CDM项目办公室。深圳能源是率先开展CDM交易的企业之一,公司董事长高自民直言,深圳能源要向低碳供应商转型,这并非公益事业,而是企业未来竞争力的一部分。

      此外,一些低碳企业也因此受益颇丰。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农克强就表示,其环保能源收益年平均增长10.5%,2010年环保订单达到40亿欧元。世博会全球合作伙伴之一远大空调,向园区供应非电、低碳的中央空调和通风、空气净化设备,都会在世博的场馆建设中被优先采用,远大产品的销售额将可能达到16亿元。

      

      碳金融应运而生

      对于减排企业而言,碳交易看起来就是天上掉馅饼,但要成功实现碳交易并获得这一资金,其过程十分复杂。

      “交易步骤繁琐、报告撰写要求专业,部分大型企业专门设立了CDM项目办公室,但中小型企业则对此难以摸清门道。”成键说。

      据介绍,在CDM项目开发过程中,企业需要先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准,然后到联合国进行CDM执行理事会注册,获得碳减排指标转让资格,并由联合国认证的专业机构做测算。待项目建成后的第一年,经联合国核实后,签发当年的碳减排指标,以后每年联合国都要进行一次碳减排量的核实。

      企业在联合国成功注册CDM项目并非易事。联合国对CDM项目审核的周期较长,部分企业的项目与认证标准有差距,加上国内为CDM项目提供咨询的机构尚不成熟,影响了企业申报成功的几率,也会延长申报周期。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6月22日,中国政府已经批准2091个CDM项目。截至2009年7月6日,中国有581个项目在联合国获得注册;其中获得签发也就是企业真正有收益的不足120家。受签发难等因素影响,碳交易风险较高,其收益率也只有10%左右。

      浦发银行公司及投资银行总部高级主管郑大卫表示,我国的CDM项目业主往往直接与国际碳基金、国际投资银行等境外买方进行碳交易谈判。境外买方凭借其在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地位和专业能力,掌握了碳资产的定价优势,主导了CER交易;而我国CDM项目业主由于缺乏专业能力和交易经验,对碳市场的交易动态不掌握,承担了较大的开发与交易风险,在合作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针对碳交易的金融服务也应运而生,浦发银行也成为业内首先开展“碳交易”的银行之一。郑大卫负责浦发银行的绿色信贷和碳金融业务,他说,针对庞大碳交易市场,浦发银行与法国开发署等国际机构合作,为CDM项目提供一站式的碳金融服务,从前期绿色信贷、CDM项目注册等。

      而前文所提到的陕西企业完成的CDM交易,正是该行完成的首例CDM项目。郑大卫表示,该企业在建水电项目完成整个CDM项目开发,包括在发改委和联合国注册等程序,历经一年多时间,最终申请成功不仅为企业获取了收入,碳交易的收入还可作为还款来源。

      “经过一年多的摸索,目前我们对企业实施CDM交易的所需满足的条件、注册的环节步骤都有较好的把控,此外,CDM项目业主不需垫支CDM前期开发费用,CDM投入零负担。”郑大卫说。他还透露,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也正考虑将低碳经济纳入其中。

      

      减排是把双刃剑

      减少碳排放是大势所趋,但也是一把双刃剑。吕学都直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对各国利益约束是要命的。

      “钢铁、水泥生产都是排出温室气体的,除非不造房子。如果中国像发达国家那样减排,对经济发展是个灾难,我们不可能不开汽车,不住房子、不要高速公路,这都需要排放。”吕学都说。

      他透露,日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其修编讨论议题达四五十个,包括共同愿景等。

      吕学都还透露,谈判主要针对发达国家,欧盟要消除30%,美国的则是持平。我们做的分析报告认为,发达国家能够利用最先进技术达到目标。但是发展中国家远远未达到这种要求,要减少气体排放,除非不发展经济。因此,发达国家是减排行动,发展中国家是减排承诺,发达国家要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源建设方面的帮助。

      这是因为上世纪100年中75%的碳排放是发达国家造成的。吕学都表示,根据科学界报告,气候已经发生了变化,发达国家历史排放方面负有主要责任,因此有义务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别,最大在技术科研、应用方面。技术转让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筹措资金方面,建立稳定合理预期的制度。按照其GDP0.5%到1%贡献出来,将起到巨大作用,希望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其它帮助,就能减少排放。

      “如果能够达成协议,全世界减排格局将是发达国家绝对量排放量,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同时尽可能少地排放,催生大量低碳技术和政策,保护气候的国际政策对未来气候影响至关重要,也是持续发展原动力。”吕学都说。

      目前,中国在减排上压力较大。吕学都透露,据初步统计,中国现在碳排放量已经超过60亿吨,很快就是全球排放量第一了,未来更将达到90亿吨以上。

      吕学都也表示,现在,国家开始考虑减排行动,发改委在考虑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问题,我们应充分利用国际趋势,联合气候变化,建立机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以区域做实验和切入口,促进节能经济发展战略、政策,加强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应该放到重要位置。

      

      交易所抢滩国内碳交易

      面对未来庞大的中国碳交易市场,去年7月以来,山西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重庆排污权交易所等交易机构相继成立,他们盯准的都是碳交易。

      其中,北京环境交易所在成立之初,就表示其主要业务是在节能减排和环保技术交易、节能量指标交易、二氧化硫、COD 等排污权益交易以及温室气体减排量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发挥作用,希望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节能减排环保问题”。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宣布建立了自愿减排交易平台;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也在今年9月8日推出“企业自愿减排联合行动”;重庆排污权交易所于近日成立时也表示,将开展COD、SO2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试点。

      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万庆良也透露,广东正考虑建立适合广东省情的清洁发展机制和包括碳排放在内的污染排放权交易市场,促进CDM在中国、在广东的实施,同时还积极推动低碳城市和低碳经济发展区的建设。

      国外从事碳交易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等也瞄准中国市场。去年8月,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成立,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就作为三个出资方之一,占股比例为25%,另两个股东为中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占股分别为53%、22%。

      “CDM交易方式也有望在中国推广,使得节能减排丛政府行为转化为市场行为。”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郭宇峰说。

      杜丹德表示,碳市场不是单独的市场,有点像能源市场,又与普通市场不同,也可视为金融市场。人们为了满足法律规定到这个市场中来,可采用不同方式达到减排目标,包括强制市场、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行机制和自愿减排市场。

      不过,国内碳交易尚缺乏政策支持。但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吕学都表示,中国“十一五”计划已经明确了减排量的指标,环境交易所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做区域排污权交易,这种交易实际上与碳交易没有本质上的差别,节能减排量是可以换算成碳当量的。

      根据《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到2010年,中国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要减少10%。

      “按照十一五计划,中央已经把节能减排指标下发给各省市,各省市为完成规定的减排指标,可以把减排指标分派给企业。有了总量控制,就有了交易的前提条件。”吕学都说。

      牛文元表示,要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包括二氧化碳捕捉、埋藏等高技术手段,积极实行各项产业政策、奖惩制度,推行合理合法碳交易、平衡规则,以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把低碳经济落到实处。

      郭宇峰也表示,世博开展期间产生的碳排放,除开园区建设通过节能减排技术实现减排外,其余部分将通过上海能源交易所这一交易平台,开放给全球公众由其自行支付购买,这无疑将为催生国内碳交易市场带来新契机。